2017年9月1日星期五

雙學三子案的國際聯署信:誰榜上有名?(下)

昨天談及回應香港「雙學三子案」的一封國際聯署,背後反映一個很有趣的網絡,另一個特色是東南亞、南亞的參與。

例如名單中,聖地亞哥(Charles Santiago)是馬來西亞現任議員,同時是東盟國家議會人權關注組的主席,在東南亞這片人權組織不算太活躍的土地,說得上是樞紐角色。

加強自己的身份認同

此外,達亞爾(John Dayal)是印度著名維權作家,也是印度耶教領袖人物,長期呼籲保障在印度的基督教徒權益;阿莉薩(Alissa Wahid)是印尼前總理瓦希德(Abdurrahman Wahid)之女,本身創立了一個非政府組織Gusdurian Network,立場傾向反現政府,因此也成了社運成員;麥卡錫(John McCarthy)是澳洲駐梵蒂岡前大使,同樣與教廷有淵源的還有查爾斯.波(Charles Maung Bo),現任緬甸天主教樞機,也是目前教廷紅人,另外還有幾位緬甸異見人士也有列名。

最有趣的是,以往鮮有參與這類聯署的馬爾代夫,居然有前總統納希德(Mohamed Nasheed)加入,總之驟眼看來,聯署人似乎是來自亞洲的五湖四海。

不過,仔細看下去,他們的網絡還是有明顯的脈絡可尋。從馬爾代夫前總統談起,他的落任並非政黨輪替,而是被現任總統推翻,然後流亡英國,今天寄人籬下,需要英國社運界長期聲援、幫助;參與英國主導的國際社運網絡宣言,與其說是關注香港,倒不如說是加強自己的身份認同。

而正如波斯尼亞戰爭在歐洲成了聯繫各國社運界的樞紐,昔日緬甸反對軍政府的社會運動,有了諾貝爾獎得主、(前)民主女神昂山素姬的光環,也成了亞洲各國社運人士的關注熱點,不少各國社運中人,都有和緬甸有關的經歷,而英國作為緬甸前宗主國,又在當中出力最多。因此,還是同一個圈子。

說到最具現實影響力的,自然是美國。參與這份聯署的重量級美國政客是眾議員Christopher Smith,他是「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事務委員會」聯席主席,一直高調批判中國人權狀況,而委員會的另一位聯席主席,就是近年熱心香港事務、曾競選美國總統的參議員盧比奧(Marco Rubio)。今年香港特首選舉期間,這兩位聯席主席曾公開批評選舉受政治影響,而盧比奧雖然沒有這次聯署,但作為曾接見黃之鋒的「國際友人」,他老早就發言批評判決;在可見將來,任何關於香港的政治問題,相信都少不了盧比奧的身影。假如盧比奧負責串連,相信名單會多了很多活躍拉美一帶的社運人士,會有一個圍繞古巴的各國社運網絡出現;但美國在這聯署的角色很次要,反映各國圈子之間,還是有各自的潛規則。

可以想像,假如再有更具爭議性的香港政治事件出現,名單可以進一步橫向擴展(例如加上美國、日本主導的國際社運網絡),但卻不容易縱向擴展(出現更多具現實影響力的政治中人)。各國掌權者對中國的態度已經很清晰,就是政治批評不要影響經貿,這在一度強調「價值觀外交」的德國、法國,尤其明顯。

而且而進一步擴展,只會有更多和西藏、法輪功等有關的國際關注者聯名,其實這次也有幾位有這樣的背景,例如加拿大關注西藏問題的前參議員Consiglio Di Nino,以及為法輪功控訴中國政府「活體摘取器官」奔走的人權律師David Matas。但這類人士加入,只會令香港問題捲入更深的泥濘,恐怕只有反效果。說到底,這類聯署聲明的真正功能,更多是圈子內部的身份認同,多於就發聲內容爭取甚麼。經常參與各種聯署的朋友,當心領神會。

小詞典: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事務委員會

美國國會的獨立委員會,2000年成立,成員除了兩院議員,還有美國政府代表,宗旨是監察中國法治、人權,每年向總統、國會遞交報告,不定期舉行和中國法治、人權有關的聽證會,邀請相關人士出席。委員會成立以來,一直對西藏、台灣、新疆等問題關注,近年焦點則加入了香港。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