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3日星期三

尼泊爾王室能復辟嗎?

相信不少朋友還記得十三年前尼泊爾王室一宗神秘滅門兇案,深得民心、被國民奉若神明的國王比蘭德拉(Birendra)一家全部被殺。官方版本稱是王儲精神失常所為,野史則流傳是王叔賈南德拉(Gyanendra)謀朝奪位,至於王叔背後還有何勢力,更是陰謀論滿天飛。不久,王叔像一般歷史小說那樣倒行逆施,尼泊爾主張君主立憲多黨制的大會黨和毛派游擊隊達成協議,廢除這個古老的王室,「還政於民」。

童話故事應該這樣終結,但事與願違,尼泊爾民選政府一直未能穩定局面,埃及與烏克蘭式的亂局也在當地出現。不久前,《外交雜誌》刊登了一篇十分有趣的文章,推論尼泊爾王室或有機會復辟,就引起南亞世界的熱議。

為什麼那位聲名狼藉的王叔依然有可能復辟?據說是這樣的,由於印度對尼泊爾維持極大影響力,而剛再次上台的印度人民黨一向同情尼泊爾王室,也希望境外有一個印度教國家(尼泊爾王國廢除前是全球唯一印度教國家),所以願意支持王室復辟。而「新尼泊爾」至今未能制定憲法,長此下去,國家可能分裂,也令各黨領袖開始找尋大家都能勉強接受的中間方案。

君主立憲 穩定民心

文章刊登後,不少南亞人認為荒誕不經,相信王室早已名實雙亡,因為比蘭德拉被殺,令王室的最後光環也失去;而王室的奢華作風,亦不能為「民主化」後的國民接受。要是王室在印度支持下復辟,無異於令尼泊爾進一步成為印度、特別是人民黨附庸,一旦人民黨下台,王室只會再次倒台,那時候尚不能保證會否不流血。

然而,單是復辟一個形式上的王室,行君主立憲,又是否不值得考慮呢?這就涉及近年國際關係的熱門話題,即怎樣確保民主化後的新政權步向穩定,而不是步埃及和烏克蘭後塵。

當中有政治制度、社會文化、公民社會、中產功能等一籃子因素,但關鍵還是要有一個願賭服輸的機制,以及朝野各方共同依附的向心力,否則怎樣選也是少數不服從多數,甚至連是否留在同一個國家也沒共識,亂局便不能制止。

從泰國、柬埔寨、乃至阿富汗的案例可見(阿富汗並無讓王室復辟,但邀請了廢王回國擔任「國父」),王室對維繫人心確實不無作用,就是做不到「一錘定音」,也起碼可作為各黨派之間的潤滑劑,避免任何當選政客騎劫整個國家,因為遇上宣戰一類國家行為,依然由國王負責,政客做不了最高領袖。

除了徹底更改政體這樣複雜的手術,還有取巧的方法,就是名義上維持王室的禮儀功能,而不讓其凌駕國家體制,例如非洲不少共和國,憲法都承認一些「土王」的特權,便是要他們幫助穩定人心。對尼泊爾而言,似乎這類選項,要比繼續目前的亂局要好。

唯一難題是那位王叔形象實在太差,有多少剩餘價值也是疑問,這更令人對十三年前的慘案倍感唏噓。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