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8日星期二

東北亞六國誌 — 中國「聯韓抗日」如何奏效?

習近平伉儷訪問南韓,中國軟硬實力盡出,不但派出龐大商貿代表團拓展商機,宣示支持朝鮮半島無核化以示冷待北韓,還連「習主席年輕時很像都敏俊」這類「韓劇外交」的對白也派上用場,「聯韓制日」之意圖甚為明顯。但在觥籌交錯背後,究竟中國外交得到多少實質收穫?

在經濟層面,中國要突破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催生自行主導的《東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也好,拉攏南韓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也好,都因美方施壓而未有大進展。特別是AIIB,沒有南韓,將形同其他中國與中亞、中東構建的平台(例如早前習近平發表「亞洲安全觀」的「亞信峰會,CICA」),雖可繞過美日主導的世界經濟體系另起爐灶,但也就失去反圍堵作用。

就戰略層面而言,北京原來希望和南韓共同譴責日本解禁集體自衞權,亦因華府施壓而沒有達成,只能共同輕輕談一下警惕「日本右傾化」。當然,成效當然不是沒有,只是並非即時。最大的實質成果,為中韓自由貿易協定、貨幣直接交易市場等有實質進展,這對日美經濟體來說將是嶄新挑戰,不過對方也早有預期。

由此可見,認為南韓倒向中國並非事實。目前國際格局,不少國家採取「雙重保險」對沖政策,經濟上多和中國做生意、大舉吸引華資;軍事上、戰略上卻加緊和美國合作,南韓就是典型。可見將來,南韓的國際地位只會更關鍵,也會更努力左右逢源。

拉攏要付出更多

但與東南亞國家不同的是,南韓似乎不可能永遠這樣下去,因為一來還要考慮北韓問題,一旦中國徹底改變政策,改為全力支持平壤向首爾搞小動作,這可令形勢一百八十度改變。二來南韓本身的民族主義愈來愈強,也不甘於沒有其獨特國際身份。三來南韓產品具備「佔領」中國市場的潛能,前提是日本在華競爭力持續下降。所以邏輯上,只要中國比目前付出更多,並非不可能把南韓拉過去。

怎樣付出?大方向自然是支持南韓逐步整合北韓經濟,乃至邁向南韓主導的統一,這需中韓雙方高度默契;提供保護南韓的安全網,以對沖美軍駐韓基地的重要性;以及在自由貿易協定基礎上,提供韓資取代日資的政策優惠。當然,這些大逆轉具備一定風險,特別是北韓一旦翻臉並倒向美日,中國或得不償失。此刻日本乘虛而入,解除部分對朝經貿制裁,金正恩以向北韓的日裔人瑞祝壽回禮,雖說是形式主義,但也給了北京點點壓力。

故此,當中國再進一步拉攏首爾,須更出師有名。舉例說,那個AIIB,無論南韓是否參加,都可成為援朝機構,中國甚至可以比目前更大規模地援助北韓,但名義上改為通過「銀行」,而邀請南韓在援助機制承擔一定角色,這應是令南韓經濟逐步消化北韓的可行渠道之一。到了朝方產生結構性依賴,而依賴對象包括韓方,這就是和平演變第一步。

對華府來說,一旦中國軍事上支配北韓、經濟上支配南韓,其「重返亞太」的安排便出現大缺口。因此鷹派可能會想,與其不斷向南韓施壓,倒不如釜底抽薪打「北韓牌」,再配合在東北亞也不願中國坐大的俄羅斯敲邊鼓,才是反制之道。

奧巴馬沒這樣魄力,但共和黨人可能有,希拉莉也可能有,不久大家便可以知道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