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5日星期三

沙地王儲風暴:「真.哈里發」重臨?(上)

黎巴嫩總理哈里里(Saad al-Hariri)在沙地阿拉伯疑似被軟禁,公開宣布下台,震驚中東。而近年中東發生的奇事,實在愈來愈多,一切源頭都指向同一人——沙地王儲穆罕默德(Mohammad bin Salman)。本欄曾多次提及這位野心勃勃的王儲,不厭其煩繼續介紹,是因為他可能是未來10年世界和平的最大變數。

穆罕默德成為王儲,不過是今年6月的事,而這可以算是一場政變。沙地王位一向兄終弟及,就是傳給下一代,也被認為應以兄弟的下一代為優先,這是沙地王室集團山頭林立而依然能勉強維持團結的原因。現任國王薩勒曼(Salman bin Abdulaziz Al Saud)卻打破常規,廢除原有王儲、更將其軟禁,再任命親生兒子穆罕默德為新王儲,內部的強烈反彈,完全能想像。

確立「勇武」形象

有了這樣的背景,穆罕默德自然要在父王健在時鞏固實力、建立威望,而國王已經82歲,一切都在倒數中。但穆罕默德幹的,已經超過一般權力鬥爭所需,而涉及整個沙地阿拉伯的重構,動作極大,而且無視區域潛規則,公然以大國領袖自居,無論是內政、外交,都激起大量矛盾。

穆罕默德成為王儲前,已是全球最年輕的國防部長,主導沙地的外交革命,而他的大方向很清晰:強化沙地的遜尼派領袖身份,成為實際上的哈里發、太上皇,對區內所有遜尼派穆斯林國家發號司令,而鎖定什葉派龍頭伊朗為頭號敵人,既是為了鞏固內部向心力,也是為了測試盟友忠誠程度來「亮劍」。

根據這指導思想,穆罕默德的第一波是組成聯軍,出兵干涉也門內戰,以親伊朗的胡塞武裝份子為打擊對象,令也門內戰變成「遜尼派Vs什葉派」的代理人戰爭。沙特派出軍隊多達15萬人,背後有美英源源不絕的武器支持,同時籠絡了西方利益,一舉數得。早前的卡塔爾斷交危機,也是穆罕默德一手策劃,原因是卡塔爾身為遜尼派國家、卻和伊朗友好的「左右逢源」政策,挑戰了沙特底線。穆罕默德糾集阿聯酋、巴林、埃及等國,本來希望一舉推翻卡塔爾國王,雖然目標未達,但殺氣騰騰的「勇武」形象,已被確立。

這次黎巴嫩總理開罪沙特,據說也是因為他對伊朗、真主黨的「鬥爭」不夠堅定,有違穆罕默德「非黑即白」的表態原則。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後,和沙特關係更進一步,他凍結奧巴馬時代的伊朗和解政策,正是受到沙特大力鼓勵;沙特購買的美國軍火,正是最實際的「鼓勵」內容。此外,沙特要擁有核武抗衡伊朗的聲音,亦從未停止,要是在特朗普時代有進展,也毫不維奇。這樣的姿態,比習近平時代的中國外交「微調」激進得多,究竟會將世界帶向何方?

小詞典:黎巴嫩真主黨 (Hezbollah)

1982年,以色列入侵南黎巴嫩,追擊巴勒斯坦武裝份子,黎巴嫩什葉派在伊朗支持下成立真主黨,以驅逐以色列為目標,主張建立伊朗式的「黎巴嫩伊斯蘭共和國」,被美國視為恐怖組織,同時承辦了大量社會福利,因而頗得民心。黎巴嫩各方妥協和平後,真主黨成為主要反對黨,依然被視為伊朗的棋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