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平先生仍擔任民政事務局局長時,在年輕人對保育有很大的訴求的背景下,2007年委任了古物諮詢委員會的成員,當時有一篇評論文章討論這份委員會成員名單,我依然有印象,因為那是關於何志平擔任民政事務局局長時,委任了一批「年青才俊」加入一個政府委員會,回應當時沸沸揚揚的保育事宜。筆者當年二十多歲,是其中一人,雖然很多細節都回憶模糊,但對何局長的印象很深。無論外間對他觀感如何,我一直深信他棄醫從政,加入前景未明的首屆問責熱廚房,是真的有股關心文化發展的儍勁,而且因為不是公務員出身,對不少問題都有個人的破格思考,這從他離任後、和後來成為本土派領袖的陳雲博士合著的出版,可知一二。想不到他在美國捲入非洲賄賂醜聞,「名單」變成塞內加爾、烏干達、乍得等國政要,希望吉人天相。
明暗規則合理化
案件細節未明朗,不宜妄自猜度,但國際關係的相關潛規則,卻並不隱晦。發達國家企業如何在發展中國家得到「項目」,可以說很玄妙,但也可以很簡單,前提當然是要相關國家批出「項目」。由於這些國家需要資金發展,而制度不大健全,批出什麼樣的項目,自然和既得利益集團息息相關,而這些集團得以控制項目的背景,基本上都不是通過民主程序獲得。然而與此同時,這些國家又走向民主化、透明化,公眾對誰掌控特權,愈來愈清楚,也愈來愈不滿。
因此,到這些國家投資,一方面要知道既得利益集團的潛規則,另一方面又要知道民主、法治的明規則,因此本地夥伴的投石問路,必不可少。結果有本地人脈的政商要人,就以「顧問」身份出現作「中間人」;有投資國聯繫的政商要人,也以類似名義出現作「白手套」,然後互相抽成,這是國際關係「產業化」101。
是不是非洲國家特別落後、特別容易瓜田李下?其實不是的。一個成熟的國家,例如美國,會把這些明暗規則合理化。例如我們曾提及,美國總統的延後利益幾乎不受監管,總統的基金會捐款、落任後的天價版稅和演講費,酬庸競選經費的職位(特別是駐各國大使),都在「陽光」下進行,但真的要揭開陽光下的霧霾,恐怕能夠獨善其身的人,幾希。只要熟悉這些規矩,就是明擺著做某種行為,也可以安然無恙。
「能源外交」,這是這樣一個充滿潛規則、又有「陽光」照料的範疇。正如日前本欄提及,特朗普一改奧巴馬立場,積極傾銷美國能源,要令美國變成能源出口大國,表面上是要扭轉貿易逆差,實際上不可能沒有其他地緣政治、戰略考慮。首當其衝受影響的國家,自然是其他能源大國,例如俄羅斯。特朗普訪華,促成大筆能源買賣,在北京立場,為了對衝,很難不對俄羅斯能源有所表示,假如大家在業界,自會留意某些相關國企,剛入股俄羅斯石油;而在華府立場,某些勢力為了對「中美合作」對衝,又或單純增加中國對美國能源的依賴、或提高自身價格,也可能需要有所動作。至於第三世界國家內部充滿權力鬥爭,提供彈藥予大國,則是舉手之勞。在這類博弈框架下,一介平民參與其中,很容易莫名其妙犧牲。不過話說回來,這類白手套,卻正正符合香港的國際身分地位,在過去一百年,走這條路的香港傳奇人物有很多,下場各異,但都是一代高人。假如何志平真的當上「白手套」,而沒有香港人的身份,肯定走不到這一步。假如他根本沒有當上「白手套」,而只是「被白手套」,要是沒有香港在中國的獨特身份,也不一定成為目標。這就是國際關係了。
小詞典:何志平案
2017年11月21日,香港前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在美國被捕。根據美國司法部的控罪書,何涉及兩案:(1)乍得案,涉透過塞內加爾前外長加迪奧,向乍得總統德比賄賂200萬美元,換取獨家開採石油。(2)烏干達案,涉賄賂前聯合國大會主席、烏干達外長庫泰薩50萬美元,換取商業利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