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日星期三

十九大之後:下一個「中華民國」的斷交國是誰?

中共十九大之後,對台政策出現逆轉的空間幾不可能,令台灣國際空間進一步萎縮、逼使台灣在依靠北京以外別無出路,從而讓崛起後的中國經濟消化台灣,以達到統一目標,應是既定國策。目前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依然有20個正式邦交國,雖然它們的存在沒有太大實用價值,也不見得忠誠,但在國際關係角度,畢竟有一定象徵意義。但十九大後,若假定「20」這個數目會繼續下去,未免不設實際。自從今年巴拿馬和北京建交,剩下來的台灣邦交國中,除了梵蒂岡,有影響力的幾乎沒有;面對打進中國市場、吸引中國投資的龐大誘因,無不躍躍欲試。究竟下一個和台斷交的是誰?我們不妨素描一下:

多明尼加共和國:這是台灣剩餘邦交國中較有影響力的一個,與中華民國在1941年建交,有一定相互依賴的「島國情結」,在台灣外貿夥伴中列第71位。但多明尼加比拉美其他國家更有誘因轉投北京:它是加勒比海最大的經濟體之一,美國區內的主要代言人,但隨著古巴逐步改革開放,和美國改善關係(雖然特朗普上台後有逆轉),多明尼加很擔心地位不保,希望在古巴完全「正常化」前,確立區域大國地位。它其中一個目標,是爭取明年的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席位,中國的同意,必不可少。去年多明尼加總統就職時,台灣派副總統陳建仁參加慶典,在機場僅獲外交部政務次長接待,層級甚低,已是一個訊號。早前多明尼加外長出席聯合國會議期間,與中國外長王毅握手,親自把照片上傳社交媒體,訊號更見清晰。若有盤口,多明尼加斷交的可能性應位於前列。

薩爾瓦多、洪都拉斯:同樣在1941年與中華民國建交,目前是台灣第75、87名貿易夥伴,但同樣期待與北京建立良好關係。薩爾瓦多冷戰期間曾爆發內戰,左翼游擊隊獲共產陣營支持,目前的總統正是代表左翼,對北京有好感。去年陳建仁訪問中美時,薩爾瓦多總統又是避而不見,通常這樣的姿態,都不是無的放矢。至於洪都拉斯,去年至今與台灣實現了元首互訪,然而早在2014年,洪都拉斯就有意與北京建交,當時北京以「不影響兩岸關係」為由婉拒。

尼加拉瓜:拉丁美洲左翼大本營, 1930年與中華民國建交,1980年代左翼上台期間,曾短暫與北京修好,後來又與台復交。它的最大懸念,在於一個介乎虛與實之間的「尼加拉瓜大運河」構想:2015年,中國富豪王靖聲稱出巨資修築「尼加拉瓜大運河」,並在香港成立公司規劃,目的是分散巴拿馬運河的重要性;但項目至今未有進展,未知是一場集資騙局,還是對巴拿馬施壓的目的已達。由於「大運河」可能胎死腹中,令當地對中資怨聲載道,今年蔡英文參加尼加拉瓜總統就職禮時,後者就稱蔡為「台灣共和國總統」,此刻雙方關係相對穩固。當然,要是「尼加拉瓜大運河」真的有國家在背後謀劃,一切又另當別論。

危地馬拉、伯利茲:前者也是台灣邦交國中較重要的一個,雙方在1933年建交,如今是台灣第68位貿易夥伴,台灣歷年的基建、教育援助甚多;但危地馬拉與北京的雙邊貿易也穩步上升,一直期待在中國大陸設立商務辦事處。危地馬拉旁的伯利茲,本來被危地馬拉視為「不可分割一部份」,雙方領土糾紛依然未終結,而伯利茲的經濟實力比危地馬拉弱得多,很依靠旅遊業和外界援助。伯利茲在八十年代才獨立,在一名台裔伯利茲商人牽線下,1989年與台建交,雙方在農業技術、水產養殖、投資和通訊技術等方面,都簽署了合作協定,關係相對穩定。基於危、伯的敏感關係,假如一國投向北京,相信台灣比較容易保住另一國。

海地:中華民國遷台後,才與海地在1956年建交,而與上述國家相比,海地的經濟水平、外交價值都要小得多,幾乎已是「失敗國家」。海地長期局勢動蕩,獨裁者頻生,國內依然是巫毒教盛行的原始社會,又頻繁受暴風侵襲,對外援的依賴相當嚴重。台灣對海地一直提供糧食、醫療等人道援助,但聯合國維和部隊內的中國成員,也有在海地執行維和任務。目前來看,中國主動爭取海地的動機不強,因為缺乏週邊價值;何況把海地這樣的失敗國家留給台灣到最後,也頗有諷刺意味。

聖露西亞、聖基瓷和尼維斯、聖文森:這三個加勒比海小島國都是在1980年代才和台建交,動機都是在兩岸之間投機取巧。聖露西亞和台灣建交13年後,於1997年改與北京建交,又在2007年對台復交,而在2011年贏得選舉的,卻是親北京的工黨,不過因為馬英九在任期間兩岸「外交休兵」,才未能又一次改換門庭,當時聖露西亞總理還以「外交方針不可搖擺不定」掩飾。至於聖文森,在台灣外貿排名是極不重要的第198位,年前反對黨黨魁突然表示當選後將與北京建交,總之待價而沽的訊息不時出現。

巴拉圭:台灣在南美的唯一邦交國,國內依然有「蔣介石大道」,巴拉圭總統親赴台灣訪問,是今年台灣外交部的最自傲成績表。但中國早已通過華商在巴拉圭做工夫,例如在香港註冊的陸資「先科公司」大舉投資巴拉圭以外,開宗明義希望促成中巴建交,也不時以民間身份拓展兩國關係,例如贊助巴拉圭國家足球隊訪問香港。不過儘管對台依賴不再,巴拉圭依然是台灣相對穩定的邦交國。

斯威士蘭、布基納法索:台灣在非洲的最後兩個邦交國,屬最不發達國家之列。自從「中非論壇」成立,中國對非洲各國大舉投資,布基納法索外長曾表示中方有意用援助「挖墻腳」,不過自言「目前與台灣合作愉快,無需更改外交立場」。但這只是對北京的叫價,尤其是考慮到布基納法索曾和北京建交、又再斷交求取台灣金援,其忠誠度明顯不靠譜。北京牽頭的區域組織近年卓有成效,聖多美投向北京是典型例子:只要它成為北京邦交國,就可以同時受惠於中非論壇、澳門論壇(中國和葡語國家的合作組織),而不必直接被批評為「援交」。至於斯威士蘭與世隔絕,大概會成為台灣在非洲的最後邦交國了。

大洋洲六國帛琉、 圖瓦盧、基里巴斯、瑙魯、所羅門群島、馬紹爾群島:表面上,大洋洲是兩岸外交競賽唯一拉成均勢的地區,但上述六國都相對落後,有影響力的例如斐濟、湯加等早已被北京拉攏。不過北京在大洋洲的區域合作組織,沒有像非洲、拉美那樣大規模,而台灣的經濟實力,對瑙魯、圖瓦盧等人口不到一萬的超迷你小國,依然不致於力有不隸。要最後湊數,這些島國可謂「價廉物美」,蔡英文剛啟程訪問它們,自然是有原因的。不過瑙魯、圖瓦盧在外交界聲名狼籍,例如兩國都是全球僅有承認阿布哈茲的國家之一,一般相信是得到俄羅斯援助;後來圖瓦盧又宣佈與阿布哈茲斷交,據稱是格魯吉亞援助到了,不過據報金額不過25萬美元。若只能依靠這些國家,台灣的國際空間恐怕已經「阿布哈茲化」了。

原載於亞洲週刊 2017年11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