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泰羅尼亞公投弄巧反拙,當地「獨派」媒體一度聲稱要仿效「斯洛文尼亞模式」漸進獨立,明顯是錯判形勢。斯洛文尼亞脫離南斯拉夫獨立後,成了中歐發達國家,也許確是加泰羅尼亞的夢想,但兩者背景之大不同,實難輕易類比。
斯洛文尼亞擁有軍隊
西班牙中央政府今天完全有效運作,可以施行憲法第155條收回加泰自治權、接管地方警察、解散議會和政府,相反斯洛文尼亞宣布獨立前的南斯拉夫,已經搖搖欲墜,什麼都已經做不到。南斯拉夫黨國一體,南共在1990年召開十四大以後,就因為新領袖米洛舍維奇(Slobodan Milosevic)推廣「大塞爾維亞主義」,令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代表不滿退出,然後基本上停止運作,「南斯拉夫中央政府」已經變成「塞爾維亞政府」。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稍後舉行的多黨制選舉,都是蘇聯戈爾巴喬夫改革開放的漣漪,也是當地執政共黨同意的,結果地方共黨相繼倒台,變相令南斯拉夫中央政府、南共失去當地管治權。
斯洛文尼亞和加泰的另一不同,是有自己軍隊的。南斯拉夫在鐵托(Josip Broz Tito)年代,採取「綜合民防」策略,雖然後來中央要收回斯洛文尼亞邊防軍指揮權,但斯洛文尼亞自行修改憲法,令邊防軍只効忠斯洛文尼亞。獨立前夕,斯洛文尼亞購入俄製防空導彈、德製反坦克炮彈,打算用游擊戰對付中央軍,最終雙方戰爭只持續了10天,雖然不能算是斯洛文尼亞的軍事勝利,只是南軍不敢孤軍深入,但軍隊起碼是斯國獨立的底氣。相反加泰羅尼亞不但沒有軍事準備,連聽命於自己的警察部隊領導層也任由西班牙撤換,明顯沒有任何武裝鬥爭準備。
至於外援、特別是德國的角色,也是斯洛文尼亞獨立的另一關鍵。斯洛文尼亞曾是哈斯堡家族領地,100年前還是由奧匈帝國管治,不少居民依然以德語為母語,斯洛文尼亞前往德國(包括東、西德)工作、就學的人很多,令德國對斯洛文尼亞有特殊情感。
斯洛文尼亞爭取獨立時,按當時媒體估算,有20萬合資格的南斯拉夫居民,可以在德國投票,當中主要是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人,兩國都有族人積極爭取德國承認本國獨立。加上德國統一後,有意加強「大日耳曼」勢力範圍,又視南斯拉夫解體和德國統一為冷戰終結的標誌性事件,所以才在西方各國觀望猶疑之際,率先承認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獨立。普京諷刺歐盟對不同地方獨立的態度有如「民主自助餐」,參考了這些案例對比,也確是部份事實。
最後,當年斯洛文尼亞的獨立公投有97%投票率,其中八成支持獨立提案,民意是壓倒性、毫無爭議的。至於加泰隆尼亞的獨立公投,即使不論其單方面、沒有法律效力的性質,投票率也不足五成,雖然支持率有90%,但明顯未能反映民調長期顯示「統派」Vs「獨派」50:50的民意。畢竟在斯洛文尼亞和塞爾維亞之間,還有克羅地亞,斯羅文尼亞境內的塞爾維亞人相當少;但根據2013年的加泰隆尼亞普查,高達46%居民使用西班牙語,只有36%使用加泰語、12%使用雙語,反映各地西班牙人,已成為加泰隆尼亞身分認同「不可分割的部份」。若加泰夢想得到斯洛文尼亞的成果,恐怕是東施效顰呢。
小詞典:斯洛文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1945-1991)
斯洛文尼亞本由奧匈帝國管治,一戰後,列強把三個斯拉夫人聚居的地方合併成一個國家,包括原屬奧匈帝國的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以及塞爾維亞王國,而由塞爾維亞主導,這就是早期的南斯拉夫。二戰後,鐵托領導的南斯拉夫共黨建立社會主義政權,重組內部結構,斯洛文尼亞依然是一個組成國,但變成由共黨領導,是為「斯洛文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直到1991年被獨立的斯洛文尼亞取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