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5日星期四

尼日利亞消失的女學生與「蓋達2.0」

尼日利亞數百女學生被擄走案,令名叫「博科聖地」的激進伊斯蘭組織聲名大噪,但因為種種原因,新聞一般把它當作尼日利亞「內政」處理。假如我們把視野延伸到國際層面,這宗慘劇卻會帶來更多啓發。

「博科聖地」成立了近20年,一直低成本運作,從前在尼日利亞國內也名不見經傳,當地人以往更擔心南部尼日爾三角洲產油區那些鬧獨立的武裝,多於北部的零星激進穆斯林。那他們何以近年實力大增,已殺掉數千人而繼續為所欲為?除了因為尼日利亞經濟崛起、激化南北矛盾,也因為他們更容易得到外援,轉捩點正是西方高度評價的「阿拉伯之春」。

在「阿拉伯之春」出現前,國際反恐本來算是得到初步成效,起碼蓋達總部被打擊得七零八落,沒有太大能力再策劃同步跨國襲擊,只遺下各地支部做一些地方性的由下而上活動。但「阿拉伯之春」推翻了埃及、突尼西亞、利比亞、也門等獨裁政權,卻同時瓦解了當地的鐵腕穩定力量,被這些政權打壓的激進伊斯蘭力量得到重生,紛紛招兵買馬。一些效忠前獨裁者的僱傭兵、特別是利比亞前領袖卡達菲麾下的一群勇武之士,也帶著武器南下,建立新勢力範圍。於是,北非出現了權力真空,成了各地激進勢力「串連」的遊樂場,例如去年的馬里內戰,就直接因為這些外來武裝從天而降,而被嚴重激化。

「博科聖地」確是尼日利亞的「本土組織」,但在上述情勢下,卻和其他激進武裝有了接觸,特別是以阿爾及利亞為大本營的「蓋達伊斯蘭馬格勒布支部」(AQIM)、以索馬里為大本營的青年黨,都與博科聖地有了接觸。一些美國和阿爾及利亞的情報官員曾透露,上述三大組織已建立同盟關係,令「博科聖地」得到更先進的襲擊技術,大大提升了攻擊的死亡率,也得到來自北非蓋達的資金,而這些賣點,又能協助組織吸收更多新血。此外,甚至有傳去年策劃肯雅商場大屠殺的青年黨,也有成員走到尼日利亞避難兼謀生。曾多次親身採訪這些組織的記者David Francis,乾脆稱之為「蓋達2.0」現象。

問題是,要是「博科聖地」和其他激進組織勾結的證據如此明顯,何以西方國家鮮有以打擊蓋達的「戰略高度」對付它,乃至不願對此高調承認?這是發人深思的。官方原因相信是尼日利亞政府的人權紀錄不濟,而西方一直擔心第三世界以反恐之名鎮壓異己,反而會連累國際反恐。不過更深層的計算,恐怕是一旦鎖定尼日利亞為反恐戰場,美、英、法等就要直接捲入複雜的族群政治,而當年尼國慘烈的「比亞法拉戰爭」令老一輩記憶猶新,其後人極不願意陷入同一泥沼。何況「博科聖地」坐大,和北非大量政權倒台息息相關,這卻有列強的直接責任,特別是個別激進派還曾獲其支持。主流媒體以「非國際化」脈絡演繹女學生被擄這「本土事件」,也就不足為奇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