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3日星期二

尼日利亞見聞錄:撕裂國度

尼日利亞數百女學生被恐怖組織「博科聖地」擄走,更被「販賣」予頭目為妻,暴行駭人聽聞。不少人以為「非洲就是這樣」,卻漠視這個非洲大國的深層次矛盾。筆者年前曾到該國調研,由南至北途徑拉各斯(Lagos)、阿布賈(Abuja)、卡諾(Kano)等大城市,深感這個國家的撕裂,才是問題根源。

拉各斯是尼日利亞舊首都,英國殖民時代的中樞,人口超過二千萬,密度極高,單論建設,也算得上現代化大城市。然而殖民時代的基建,已完全承載不了急速增長的人口,交通之混亂,只有印度大城市可相提並論。筆者在拉各斯的坐車曾多次失靈,最終我是和司機一道推車,途徑好些平民夜市,男女夾道歌唱,女性尤其「拋頭露面」,卻別有非洲式載歌載舞的歡愉,而那樣的氣氛,在北部是較難找到的。這是因為尼日利亞南部是耶教勢力範圍,一直由洋化精英管治,在殖民時代就被樹立為現代化樣板。值得一提的是,尼日利亞主教阿林澤曾是梵蒂岡教宗熱門人選,在非洲有特殊象徵意義。

由於拉各斯管治逐漸失衡,尼日利亞政府決定由零開始興建新首都,地點是位於全國中央的阿布賈,於1991年正式啓用。基本上,遊客是不會去阿布賈的,那裡住的不是政府人員和家屬,就是和國家業務有關的各式人等。有趣的是,這卻成了尼日利亞耶教和伊斯蘭教兩大文明的交匯點。著名的國家清真寺就位於阿布賈,規模宏大,筆者慕名參觀,卻因為是「異教徒」,而被教長親自盤問。根據規例,「異教徒」是可以進入那清真寺外圍的,但教長說必須提前申請、審批,當他知道我由美國飛過來,更感到十分可疑,懷疑我是專門去刺探機密,然後就把我逐走。

到了北部卡諾,千年來,那裡就是伊斯蘭國度,歷史上曾出現不少伊斯蘭酋長國,就是英國佔領全境,那些酋長也保留虛銜,在地方憲法也依然享有「建言權」,在一般人心目中,依然有一定影響力。尼日利亞本來並非單一殖民地,被英國劃為「南尼」、「北尼」分而治之,曾管理「北尼日利亞」的高級殖民專員,包括後來到香港當港督的盧押爵士(Frederick Lugard)。筆者到卡諾酋長王宮參觀期間,就碰上一些外國領事的座駕去拜會酋長,而每當北部爆發穆斯林和基督徒衝突,這些酋長都負責調停。與南部相比,北部經濟發展較差,我和司機相處數日後,他終於「表露身份」,原來還是地方議會議員,又給我看他曾到美國參加模擬聯合國的證明,卻要兼職當司機幫補生計。

由於尼日利亞的石油資源主要來自南部,北部的不滿越來越強,加上激進伊斯蘭運動在八十年代復興,令南北矛盾因宗教之名白熱化。這類「撕裂國度」可算是「文明衝突論」又一例證,但其根源究竟真是純宗教問題、還是暗地裡的經濟問題,其實已不可考。可以預計的是,就是沒有「博科聖地」這樣的激進組織,尼日利亞的南北矛盾依然持續,最嚴重的後果,就是不一定出現內戰,也不能排除像南北蘇丹那樣,邁向正式分裂。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