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8日星期四

李克強在非洲—哪些非洲人討厭中國?

昨天談及歡迎中國進入非洲的原因,但其實也有頗多非洲人對中國感覺愈來愈負面,單是中資企業的作風,就令中國大為失分。

這些企業純粹為了賺錢而走進非洲,來自中國的勞工一心養家活兒,成為經濟動物,這些都無可厚非。不過,中資期待非洲勞工同樣早出晚歸、「刻苦耐勞」,乃至忍受差劣工作環境,就製造了大量文化衝突。華人認為非洲人懶惰,非洲人則批評中資「收買人命」。

偏偏非洲國家被殖民管治過後,普遍法治意識遠超華人想像,都懂得以勞工法保障自身權益。華資愈發認為非洲勞工「不可靠」,乾脆完全以華人為管理層,這又帶來中資不願提升本地人、不願教導技術轉移等批評。可見將來,圍繞這些企業的爭議只會無日無之。

中國人的營商手法,也令非洲人大開眼界。不少非洲國家有法例保護本土經濟,例如從事批發的不能同時從事零售,以免帶來壟斷。但中國人懂得通過「非常手段」繞過這類法例,既在連鎖店層面進行大規模競爭,也在街頭小販層面擺賣,令非洲商人完全失去競爭力。

然而,中國貨物的質量,卻往往為非洲人詬病。不少人在投訴中國製造的手機、電視機毫不耐用,乃至像成龍所言的「會爆炸」,認為中國是故意把次貨往非洲傾銷。種種問題出現後,非洲人傾向相信中國「法律意識薄弱」,在當地的經濟成就是通過貪污而來,也認定不少官員上下其手,這對中國聲譽打擊不小。

中國人少融入當地社會

與英國、法國進入非洲時相比,中國的目標更為單一、清晰,就算有「孔子學院」的設立,也只是由上而下的灌輸和「政績工程」,基本上不講求文化層面的雙向交流。中國人在非洲少有融入當地社會,對了解當地宗教、文化缺乏興趣,甚至連基本語言交流也不一定能做到。結果,他們往往自成一國,去中餐館食飯、到同胞開辦的商舖購物、住勞工營,過着與外界隔絕的「離地」生活。就是有個別中非人民發展成情侶、甚至生下孩子,也不一定有好結果。固然有快樂生活下去的例子,但更多時候是隨着華工回國,孩子卻被遺棄在非洲,這對當地倫理與價值觀帶來的衝擊不容低估。

值得憂慮的是,總體而言,愈是不民主的非洲國家和中國關係愈好。像贊比亞那樣的民主國家,反華卻已成為大選議題。有了這些矛盾和不滿,中國進入非洲的「皇牌」理由—提供「沒有附設條件」的援助—也終於被西方牽頭反擊。西方先是質疑所謂「沒有附設條件」只屬表面,當中國壟斷了非洲國家的能源業,也就對該國經濟命脈有了不成比例的發言權,只會將之變成實質殖民地。

而且,「沒有附設條件」也可以是「不負責任」。當非洲國家發生內戰或人道災難,而中國支持的政府又屬壓迫一方,北京那「不干涉內政」的政策,就會被演繹為冷漠無情。來到今天,中國在非洲的蜜月期已開始終結,日後要正面和西方國家競爭就不容易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