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日星期四

中國崛起也有錯?澳洲的「資源詛咒」危機

近年中國崛起,中國在海外的形象卻沒有相應的提升,已成為中國外交要嚴肅面對的問題。不久前,筆者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辦了關於「中國-大洋洲關係」的學術會議,從澳洲來的學者就多有談到這問題,Murdoch大學學者Mark Beeson提到的「資源詛咒」危機,尤其值得在這裡分享。

根據統計數據,在過去十年,中國和澳洲的雙邊貿易額佔澳洲總貿易額的比例,翻了不止兩翻,走勢和持續下跌的美國恰好相反。然而,這卻引起不平均的經濟影響,因為中國的主要投資,集中在澳洲豐富的天然資源,特別是經營礦場,背後也與中國的國家行為有關。但這類業務不需要大量本地勞工,對本國政府納稅不多,不少收益卻直接再投資在海外,所以中國帶來的經濟繁榮帳面值,和部份澳洲人的觀感大不相同。澳洲原來發達的製造業,卻不能受惠多少,加上中國投資能源令澳幣升值,令製造業進一步受打擊,更難在世界市場競爭,澳洲製造的汽車就是典型代表。逐漸地,澳洲經濟重心轉移了,但控制這移動的,卻已不是澳洲政府。

這類所謂「資源詛咒」危機,在不少新興能源國家最為普遍,而中國似乎最擅長和這類經濟體打交道。例如在安哥拉一類非洲國家,因為近年發現了大量能源,每年經濟增長率驚人,整體國民生活質素卻不覺顯著提升。中國大舉投資自然是為了能源,受惠的只有當地「裙帶資本主義」的少數權貴,本國人民卻投訴中資甚少惠及本地社區、不願意為當地人帶來技術轉移,也對其他本土經濟缺乏推動作用。

澳洲和這些國家相比,經濟狀況自然好得太多,但面對的挑戰還是大同小異。當澳洲還是英國殖民地時,就是被當作廉價資源中心看待,當中國在澳洲大舉投資資源,由於有了國企和國家戰略目標的策動,也就充滿爭議。因為這無可避免令澳洲政府的控制力減低,以致澳洲不得不「微調」一直以來的自由經濟政策,對中國的投資計劃審批越來越嚴,例如不久前,就游說中國投資者放棄接管面對經濟困難的Rio Tinto Zinc。

這自然不是說中國不應和其他國家增加雙邊貿易,或投資資源。問題是,中國政府本身其實最明白,當「自由市場」行為影響到「國家」層面,市場規律就不再是一切,此所以西方商業機構、投資者在談「企業社會責任」,祈求在投資對象發難前先發制人。否則,單純靠資本投資,就與百年前的西方霸權沒有分別了。中國現在說要和鄰國建立比同盟更持久的「命運共同體」,其實就是要中國的經濟規模和鄰近地區共融,達到「榮辱與共」,澳洲是否應分享這「命運」,在當地,就見仁見智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