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日星期一

日本外交民意是如何「被出現」

中國宣傳「日本軍國主義復辟」,並認為得到日本主流民意支持,主要根據三點:主張修憲的安倍晉三民望頗高、不少日本民調顯示日本人不喜歡中國,以及支持安倍(或任何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然而,在日本的國際關係專家眼中,以上都是偷換概念。

安倍晉三的民望無論高低,都主要來自其經濟政策,假如這次得到連任,內政也是主因。他的盤算是在振興經濟後,才動真格處理修憲事宜,因為深知選民對其期望只是經濟為主。在日本大選,除了發生特別事件或在沖繩一類有美軍長駐的地區外,外交政策一般所佔比重不大,很少選民會單單因為候選人的外交取態而投票。也就是說,即使不認同安倍右翼思維的選民,也很可能因為經濟原因而投給他。

事實上,不少民主大國的選舉都有類似情況。選民不太關心外交政策,但當選人有了民意背書,卻在外交政策大有空間。就像本欄曾談及的法國外交政策制訂過程,基本上是總統與幕僚黑箱作業,民間一般不在意。不在意的原因,是不認為對本地事務有什麼影響,也因為本國外交體系相對穩健,出意外的機會不大。同樣,認為安倍修憲會帶來嚴重後果的日本人一樣不多。

情緒表達 難言撐軍國主義

再說「不喜歡中國」的民調,原因主要是全球化時代的一籃子後遺症。崛起的中國影響力愈來愈大,投資、遊客、移民和廉價貨品等在日本很普遍,令本地人產生一定抵觸情緒,加上日本從前的亞洲經濟領頭人位置被取代,自然對華缺乏好感。

但這樣的情緒,在不少非洲國家身上也能體現,中國卻不會宣傳「非洲威脅論」,那些非洲國家也沒有能力威脅中國。問題是,即使日本有這能力,因為全球化時代產生的反彈,也不可能是威脅中國的動機,因為該國企業深知兩國經濟已結成相互依賴關係,要是中國經濟被打擊,日本絕不能獨善其身。反感只是情緒表達,距離支撐「軍國主義復辟」,還有十萬八千里。

至於日本民意傾向認同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主要是認為那代表日本的尊嚴,不一定代表支持軍國主義復辟。恰恰相反,他們不認為其他國家對「神社等同軍國主義」的演繹,才是支持參拜的主因。對很多日本人而言,一個供奉了無數戰魂的地方,因為極少數戰犯也在那裏,就成為軍國主義象徵,邏輯實在牽強,正如日本人不會因為成吉思汗曾遠征日本,就認為成吉思汗陵是中國或蒙古的擴張主義象徵。

只有了解中、韓等國想法的日本人,才明白靖國神社符號學在彼邦的含義,一般人卻認為是被無辜拿來作文章。大家不必認同這理解,卻必須了解這不等同日本人都支持軍國主義,一切差之毫釐,謬之千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