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日星期二

閻學通的「道義現實主義」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中國夢」後,本來提出「和平崛起」的胡錦濤外交智囊鄭必堅的影響力有所下降,反而是以往未能成為官方論述、被視為「鷹派」的清華大學國際關係教授閻學通,卻顯示了更大能量。閻學通也微調了他以往的立場,創製了本身的學派,這些都值得大家多加關注。

外間能見到的改變源自2011年,閻學通在《紐約時報》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國如何打敗美國》,內裏提及:「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為了營造友好的國際環境,中國需要發展比美國質量更高的外交和軍事關係。任何世界領導國家都無法與每一個國家都保持友好關系,因此中美間競爭的焦點就是看誰有更多高質量的盟友。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國必須為世界提供比美國道義水平更高的領導。」

在上述思維,閻氏明顯吸取了一些「和平崛起論」的基礎,特別是需要減少其他國家憂慮的需要,以及建構合適國家形象的功用,從而作出了一些妥協,並提出「國際道義」的概念,以有別於過往的「進攻性現實主義」立場。

閻學通的思想轉變不是一天的事,近年他在清華大學積極研究中國古代哲學如何應用於當代國際關係,被同僚戲稱為武俠小說的「獨孤求敗」,不知不覺間,傳統道德對其的影響愈來愈大,只是國際關係學界外的大眾不留神罷了。

融入中國古代哲學

《中國如何打敗美國》一文發表後,不少網民質疑其改變立場,於是閻氏在本身的博客進一步提出辯解,講述何以「道義」也能加強國家的軟硬實力,作為「善霸」之路。他說:「現實主義不認為道義是國家行為的最根本動力,但這並不意味着現實主義認為道義制高點不是國家利益。相反,現實主義者認為道義制高點也是國家利益,因此需要爭奪。只有當道義與重大安全利益發生衝突時,道義的利益要服從於安全利益需要」。

此說與另一些現實主義者認為利益毋須強調道德高地恰恰相反,與其近年把中國古代哲學融入當代國際關係的嘗試卻是互通的。其實此前,旅美中國哲學學者劉紀璐等已發表過關於「儒家道德現實主義」的文章,可見拓展此方向,乃不同學科的中國學者之共同目標。

自此,閻學通就被學界視為偏離了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的「進攻性現實主義」(Offensive Neorealism),獨創了一個「有中國特色」的現實主義新門派 ─「道義現實主義」(或「清華學派」、「儒家現實主義」),並被納入中國國際關係學者近年的重要理論創造之一。究竟它的前景會如何呢?明天再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