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3日星期二

太陽花下的雨傘—台灣能香港不能?

香港雨傘運動發生後,被不少傳統學者拿來與台灣太陽花運動比較,並預言兩地新生代都會在政治上扮演重要角色。他們所說的「政治」,主要是傳統框架內的建制政治。然而,兩地之結構性差異,卻很可能令運動帶來相反效果。

太陽花運動後適逢台灣地方選舉,「首投族」把運動熱情轉移到選舉中,導致國民黨慘敗,前提是他們的選票真的能夠改變現狀。但在香港,無論政治立場如何,都知道在區議會也好、立法會也好,選票都不可能改變現狀,因比例代表制加上功能組別,基本上是一個北京能掌控的超穩定結構,而且建制派在香港地方層面的鐵票,亦開始比台灣深藍的地方票可靠。台灣青年得到返回體制的宣洩點,香港青年卻沒有,只能另覓出路。

太陽花運動能相對成功,與台灣精英集團的內部分裂關係至巨。馬英九與王金平的政爭,令運動得到發展空間,王金平也反過來利用運動鞏固自身地位,結果運動結束後,台灣政府絕不能對學生窮追猛打,反而要無奈地維持其政治光環。但香港精英集團雖然內部利益不同,但在「一國」框架下,根本不具備公開拖後腿的能力,北京亦早已警告任何「疑似香港王金平」不要輕舉妄動。故此,香港的運動反而令建制派趨於團結,儘管這種團結完全是高壓所致,但現實就是現實。

何況台灣那些學運領袖雖與香港的一樣,強調由下而上與自發,也強調不信任傳統領袖,但他們本身個人路向是相對清晰的,不少很可能會直接參與選舉,另一些很可能在公民社會接班,也就是基本上會被主流社會吸納。但香港的學生領袖較從前有更多政治潔癖,不但抗拒政黨,也抗拒稍具規模的組織,而建制能接納他們的空間則更少。結果,他們很可能成為不能被消化的一群,要長期依靠自身新建立的網絡維持身份認同。

制度有別 成敗關鍵

無論如何,台港兩地青年在全球化時代,必會相互影響。香港的運動,很可能令台方更堅定目前的大方向;台灣的改變,也很可能啟發香港一代人。問題是,這類表層互動過後,香港青年會發現台灣人能做到的改變,用同一方法,在香港很可能做不到,而且由於社會文化不同,還可能引起主流社會反彈。一旦釋出這樣的結論,隨之引起的反應便可能趨於消極。兩者之差異,歸根究底,還是香港「一國兩制」與台灣「沒有一國兩制」的差異。

當「今日香港,明日台灣」或「票投國民黨,台灣變香港」成為台灣選舉的口號,港台青年雖然不少希望結成命運共同體,但也發現彼此畢竟難以直接類比。除非兩地慢慢建構出一種新的「港台青年認同」,而這絕非不可能的。

相信在可見將來,往台灣讀書、工作、乃至過「半退休」生活的香港青年只會愈來愈多,他們既不算完全移民,也不是完全在地,這類型的生活,可能是一代人的歸宿。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