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1日星期四

中日四點共識的「語言偽術」

APEC峰會前夕達成的「中日四點共識」,也許是中日關係近年最重要的外交文獻,但兩國國際關係學者均心知肚明,這只是一份有大量模糊空間、供雙方各自表述的「語言偽術」文件,主要對象是要向兩國各自的民族主義者交代,而不是真的要處理現狀。這份文件最精彩之處,還得從雙方單方面公佈的英文翻譯本賞析。美國學者Adam P. Liff和如《大公報》的親北京媒體等,都分別介紹過中日翻譯版的差異,我們最值得關注的如下:

1. 在背景部份,中方說兩國達成了「four-point principled agreement」,日方說兩國「come to share views on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也就是中方希望共識被看作正式協議,日方則要停留在交換意見的表層。

2. 關於歷史問題,中方說雙方「reached some agreement on overcoming political obstacles」,日方說雙方「shared some understanding that… they would overcome political difficulties…」。也就是中方認為其眼中的「政治障礙」(主要指參拜靖國神社一類問題)已被達成一定「共識」,日方則認為「政治難題」會被「克服」,前者是陽光下的承諾,後者暗示密室妥協而能隨時被推翻。

3. 關於釣魚台問題,中方說雙方「acknowledged that different positions exist」,日方說雙方「had different views」。也就是中方說的是不能改變的、牽涉具體利益「主張」,日方說的是較抽象的「見解」(對不同衣服的好惡也是不同「看法」,不一定存在「爭議」)。

4. 關於爭議地域,中方說是「Diaoyu Islands and some water in the East China Sea」,日方說是「in the waters of the East China Sea, including those around the Senkaku Islands」。也就是中方強調了釣魚台為主體,而日方則把範圍聚焦在整個東海,「尖閣諸島」不過是其中一個例子。

5. 關於爭議內容,中方說是上述海域的「tensions」,日方說是「emergence of the tense situations」。也就是中方強調的是釣魚台的「緊張局勢」,日方則說對出現這緊張狀態的背景有不同看法,暗示了包含其他中日宏觀問題。

由此可見,日方的精神是避免任何具體承諾,將之降格,避免單一突出釣魚台問題,儘量把討論內容延伸到中日關係其他內容,以免落入討論一塊土地和海域的主權問題。中方則恰恰相反,希望把共識宣傳為正規協定,鎖定釣魚台問題為主軸,要日本不得再迴避那裏有爭議這個客觀事實。

可以想象的是,兩國民眾、特別是愛國網民進一步演繹「共識」時,都會各自強調對方的讓步:對中方而言,日方官方終於正式承認了釣魚台的爭議,打破了歷來的堅持;對日方而言,中方沒有再就靖國神社問題施壓、而承認整個東海和日本都需要協商,也是大振國威。類似語言偽術,在外交界屢見不鮮,不少媒體報導時加入主觀感情,也是利用灰色地帶鑽空子,而這正是雙方默許的。正因如此,我們閱讀新聞時,必須有多角度思考的意識,才能從「偽術」看出本質。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