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中國夢」後,也重新炒熱國民對中國外交政策走向何方的討論,尤其是對「中美是否終須一戰」這問題,依附兩大陣營的不同網民,有一貫截然不同的建議。問題是,認為中美毋須一戰的觀點,因為內容缺乏爆炸性,本身就不容易在網絡平台廣傳,只能偶發見諸其他討論內容之中,不像主戰派有層出不窮的標題,氣勢彷彿相形見絀。
由於社交媒體微博主要用作回應即時時政熱話,若是討論沒有明顯時效性的宏觀國際大題目,還得由傳統網絡論壇展開。主張「中美終有一戰」的網絡論壇用家,以往集中在「強國論壇」、「烏有之鄉」及「鐵血論壇」等。雖然相關討論不時出現,但一般依然要以因應某事為誘因,或起碼是某一篇文章的發表或某一本著作的出版,才能引起廣泛討論,哪怕算不上重要新聞。舉例來說,在網絡崛起、以其「YST2000的網誌」為主要平台的貴州出生並旅居台灣的評論員「YST海天」,在今年七月把網絡文章結集出版成新書《二○二○中國與美國終須一戰:當中國的復興之路遇上美國的重返亞洲》。雖然內容不能算有十足新意,但配合了中國長久以來的討論,加上作者的台灣網絡,就引起兩岸網民格外關注,民族主義者對中美「戰況」將如何推演,乃至是否使用核武器等天馬行空的題目,尤感興趣。
民眾情緒牽制國策
值得留意的是,由於中美兩國直接衝突的大型突發事件,在二○○一年撞機事件後就沒有出現(今年的諜機監察事件沒有引起即時衝突),不少主張「必有一戰」的網民,都把其他衝突放進這個「中美大戰」框架演繹,客觀上這是令政府的外交選項進一步被局限到其他範疇。
例如中日爭議不絕,每當釣魚台發生大小衝突,或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時,網民便會把日本演繹為中美大戰的戰場,並對日本如何協助美國圍堵中國演繹一番。根據今年九月公布、由《中國日報》與日本民間智庫「言論NPO」合辦的民調顯示,多達百分之五十三的中國人預測二○二○年與日本會有一戰。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日報》本身的報道反而沒有提及這數據,似乎反映官方不希望強調「必有一戰」的取態。
又例如中越雙方出現邊境糾紛,或就南海島嶼主權問題展現不同立場,或者越南爆發反華騷亂時,「中美大戰」的建議戰場則被轉移到南海,而當主權爭議主角換成菲律賓時,「中美大戰」則連菲律賓也要兼顧。
這類民間情緒並非不重要,雖然不能直接影響外交政策,卻能令諸如容許台獨與擱置釣魚台爭議等選項難以出現,變相讓民意得到外交決策的規範作用。也就是說,即使民眾不一定期望政府落實其表面要求,但同時也制約了政府不能輕易推動與民眾主張徹底相反的政策。無論未來誰是中國的領導人,相信都逃不過此重規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