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6日星期二

民間民族主義對中國外交的影響

「中美終須一戰」這論述,現在可概括為「地緣政治民族主義」,反映民眾對幻想中的、沒有足夠生存空間的焦慮,此刻雖然不足以化成外交政策,卻足以給予政權更大的外交壓力,令其不能示弱。

長期研究中國民族主義的學者趙穗生,在最近的文章就有類似觀察,認為雖然民間的民族主義尚不足以改變外交政策,但已令中國政府比過去更勇於展現強硬姿態,部分是為了滿足「民意」,部分也是本已有此訴求。中國旅美博士研究生廖寧則通過量化分析中國民眾的重構歷史回憶,論證民族主義對中國外交的制約作用。結果,凡是美國「重返亞太」的落腳點,都普遍被民間視作潛在的中國軍事衝突對手,令政府即使打算和個別國家改善關係,來突破「圍堵網」,在涉及主權層面的爭議,也不敢有任何彈性處理。

美國皮尤(Pew)研究中心的民調顯示,包括越南在內的多個中國鄰國,只要存在領土爭議,對中國的正面評價都特別少。

和中國關係不俗的巴基斯坦有78%受訪者對中國持正面意見,但日本只有7%、越南只有16%、印度31%、菲律賓則為38%。若民情這樣持續下去,難免對外交整體方向的牽制愈來愈大。

此論述雖然沒有新意,但在習近平時代還是值得注意的,因為官方也對相關論述給予了相當重視,並直接作出回應。二○一三年,外交部政策規劃司司長蔡潤親臨《強國論壇》辦公室,與網民交流十八大外交政策的看法。這不是中國官員首次造訪網絡論壇大本營,二○○八年,胡錦濤在《強國論壇》就做過這種互動,溫家寶自二○○九年起也多次到新華網與中國政府網聯合平台和網民交流(在此不討論有多少網民的提問被「和諧」掉),習近平會否效法尚未可知,但蔡潤正面討論中國外交,則顯得特別有針對性。

官方肯定網民意見

在那次交流期間,蔡潤被不少民族主義大本營的網民,問及對「中美終須一戰」的看法,他自然重申官方論述:「作為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發達國家的中國和美國,兩國關係已經遠遠超出雙邊範疇,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全球影響和戰略意義,兩國和則兩利、鬥則俱傷。」不過,中國官方政策雖然不同意「中美終須一戰」,但蔡潤並沒有嚴詞駁斥這觀點,不像批評示威過激行為般,上升到政策路線層面,只是溫文爾雅、循循善誘地解釋國策,對網民的「愛國熱情」,其實不無肯定。

這說明了在習近平政府的規劃中,民族主義是必須的,但其可控性也是必需的。溫和民族主義值得鼓勵,而激進民族主義只要沒有即時執行的壓力,也毋須打壓,甚至應該暗中鼓勵,以便需要時能建立調控的默契。

從相關對話可見,中國網民對外交政策的分寸同樣心領神會,表面上老是說必須打仗、怎樣打仗、在哪裏打仗,其實更重視的,卻是在激烈的嚴詞中與政府及最高領導人對話。而有了這個平台,網民說其他內容,例如「中國夢」的反貪腐內容,就更出師有名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