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3日星期五

香港與智利:想像之外的親密

香港作為國際都會,曾與不少地方有密切互動,包括好些貌似遙遠的國度,例如智利。談起這個南美國家,不少人都概念模糊,年長一代甚至會與老牌影星「利智」混淆。其實智利也曾是地區霸權,在國際關係佔有一席之地。

成為華工出國窗口

香港最早與智利的大規模交流,可追溯至十九世紀中期的苦力貿易。此前世界殖民貿易一直採用黑奴,直到廢奴運動興起,南美、美國南部的種植園、基建失去大量廉價勞動力,這些地方就把目光投向亞洲,試圖大規模引進華裔、印度裔工人,表面上是作為自由合約勞工,實際上只是好不了黑奴多少的苦力。

當時中國廣東、福建沿海一帶人口急速膨脹,成了苦力一大來源;而香港作為英屬自由港,自然是華工出國的窗口;至於南美的太平洋沿海國家智利,往往是華工踏上美洲大陸的第一站。

不過,當時華工留在智利的不多,主要都是走到古巴、秘魯等國,受僱於當地種植園,亦有不少建設鐵路、公路,但智利作為重要中轉站,卻因而開啟了和香港的海路交流。不久苦力的人權狀況也受盡批評,英國逐漸禁止華工從自己控制的港口前往美洲,中國苦力離岸的大本營,就轉移至澳門了。

不過,智利與香港的聯繫並未中斷,因為在世紀之交,智利是西半球一大海軍強權,而當時任何有海軍的國家,都會因為種種原因,「路過」香港。智利的實力,從1879-1883年的「硝石戰爭」可見一斑,當時玻利維亞、秘魯聯手對抗智利,最終戰敗割地賠款,玻利維亞沿海領土更全部被智利吞併,成了內陸國,過程中智利海軍居功至偉。與此同時,智利海軍也殖民了東太平洋幾塊小島,包括著名的復活節島,以及後來被稱為「魯賓遜漂流島」的胡安.費爾南德斯群島(Juan Fernández Islands)。若非20世紀世界格局大變,智利又出現內部政潮,其實頗有可能進一步向太平洋西進,所以智利海軍出現在香港,並非純粹偶然。

1898年,智利海軍新型軍艦「巴克達諾將軍」號下水,次年率領艦隊展開環太平洋航行,沿北美北上至日本,經過上海、香港,再南下訪問新加坡、雪尼。1900年11月3日,智利海軍一行終於抵達香港,期間有一個悲劇故事,被記錄在香港海事博物館內:話說智利海軍一位隨艦學員Carlos Krug Boonen到港後水土不服,被送往香港海軍醫院,不幸四日後逝世,被安葬在跑馬地天主教墳場,成了香港與智利聯繫的歷史見證。

時至今日,智利已淪為南美二線國家,華工苦力也成為歷史,但智利和香港依然頗有淵源,例如前智利獨裁者皮諾切特就是以「香港模式」振興經濟,甚至有傳他在香港匯豐銀行有秘密戶口存放金條。今天智利作為南美新興經濟體代表,與香港都是APEC成員,商貿合作潛力不少,例如雙方在2012年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2014年10月正式生效,而這不過是香港簽署的第四個FTA,可見智利的重要性。根據協議,智利給予香港出口、投資等關稅大幅減免優惠,不過不少港商打趣說個別官員對投資智利酒莊情有獨鍾,才是「港智FTA」被積極落實的催化劑。這自然是冷笑話,但也反映香港和南美並非遙不可及。

小詞典:南美海軍競賽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南美三大國巴西、阿根廷、智利經濟發展頗佳,不讓美國專美,都有稱雄南美的野心。阿根廷、智利一直爭奪南端巴塔哥利亞領土,發展了相對龐大的海軍,特別是智利海軍更成了太平洋一大勢力。巴西有見及此,也要後來居上,三國因而爆發軍備競賽。直到一次大戰爆發,南美三國力不從心,才終結了海軍對峙時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