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7日星期五

普京在敍利亞的「卡達菲情結」

敍利亞遭受化武攻擊,兇手被認為是有俄羅斯撐腰的政府軍,以英美為首的西方國家立即空襲政府軍據點,敍利亞總統巴沙爾(Bashar al-Assad)自然大喊冤枉,普京則一如所料,繼續強硬支持巴沙爾政權。敍利亞海軍基地對俄羅斯的價值,筆者已多次介紹,但普京對巴沙爾的支持,同時還有一個「卡達菲情結」值得參詳。

利比亞在已故領袖卡達菲(Muammar Gaddafi)統治的時代,曾是前蘇聯的長期盟友。卡達菲的阿拉伯民族主義以強烈反西方為主軸,國內施政又頗有社會主義色彩,加上石油資源豐富,一直獲莫斯科支持。冷戰時,蘇聯向利比亞提供大量武器,前後派了過萬名士兵到利比亞,協助卡達菲的各樣軍事行動,利比亞亦曾派出大量官員到莫斯科培訓。

雖然卡達菲始終未能從蘇聯得到核技術及核原料,而隨着利比亞從事不少疑似恐怖活動,令聯合國的制裁力度加強,蘇聯亦減少明目張膽向利比亞提供武器,但在整個冷戰時代,雙方關係始終融洽。卡達菲最終選擇與西方和解,與冷戰終結、美國獨大、伊拉克侯賽因(Saddam Hussein)政權前車可鑑等,都有直接關係,否則若蘇聯仍存在,相信作為「狂人」的卡達菲也會繼續存在。

普京作為蘇聯培訓的KGB特工,對卡達菲的價值自然瞭如指掌。到了他成為俄羅斯總統,卡達菲與西方和解的決心已出現,俄羅斯在利比亞已經不具優勢。阿拉伯之春蔓延利比亞後,俄羅斯不單沒有協助利比亞政府,在聯合國安理會設立利比亞禁飛區的決議上,也只是投棄權票,變相令北約出師有名,以「維持禁飛區安全」為由炮轟利比亞,卡達菲最終慘死叛軍手中。雖說當時的俄羅斯總統並非普京,而是和西方關係相對較好的梅德偉傑夫,但「放棄」卡達菲的決定,自然不可能越過普京,背後自然是對後卡達菲時代的純利益計算。

根據俄羅斯的期望,利比亞新政權理應迅速穩定下來,然後論功行賞,公平分配境內資源予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列強,讓俄羅斯維持一定影響力。然而現實剛好相反,利比亞混亂至今,沒有任何有實質意義的全國中央政府存在;由於俄羅斯沒有參與利比亞內戰,沒有培養代言人,能照顧俄羅斯利益的派系,自然付諸闕如。更甚的是西方輿論把利比亞革命宣傳為意識形態之戰,把卡達菲的倒台,和普京一類威權領袖的未來聯繫在一起,令普京大為不滿。加上卡達菲死得實在太慘,相關視頻至今在互聯網廣泛流傳,其中一幕更顯示他被叛軍雞姦,據說普京重複觀看了相關片段多次,作為對自己、對俄羅斯盟友的警惕。

到了敘利亞內戰爆發,俄羅斯發現要是不直接參與,無論最終局勢是否穩定下來,自己的利益都會蕩然無存;而西方雖然滿口仁義道德,但對待敵人的手段異常殘忍,假如自己不出手,只會令剩餘的盟友心寒。在這些前提下,避免阿薩德成為下一個卡達菲、避免敘利亞成為下一個利比亞,就成為普京的指導思想。於是俄羅斯在聯合國的投票不再鬆手,對軍事干預也不再有顧忌,儘管阿薩德其實並非普京最愛的那杯茶。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假如西方對俄羅斯強力參與敘利亞內戰感到棘手,又會否對當年暴力推翻已經「從良」、而政績其實不俗的卡達菲感到後悔?

小詞典:聯合國安理會1973號決議

2011年3月17日,英國、法國、黎巴嫩在聯合國安理會提出議案,要求利比亞內戰各方立刻停火,設立禁飛區,並容許各國使用佔領外的一切手段保護平民,被視為各國軍事干涉利比亞的理據。決議以10票贊成通過,俄羅斯、中國、印度、巴西、德國投棄權票,雖然卡達菲政權宣佈立刻停火,但西方已決定藉此出兵支援反對派,不久卡達菲正式倒台。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