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0日星期四

「你哪個單位?」─ 由台灣反服貿運動談起

台灣反服貿運動暫告一段落,這本不屬國際版題材,不一定要在本欄談論,但在運動背後,一個符合近年國際趨勢的觀察卻值得注意,那就是如何研判「運動是誰組織的」這個核心問題,因為就其答案的演繹,往往在不同世代之間南轅北轍。

觀乎近月遇見的台灣朋友,只要是年紀較大的,無論政治傾向如何,大多不相信學生是完全自發組織,並對學生領袖是「民進黨明日之星」的說法深信不疑。

例如日前碰見一位台灣官員,他就斬釘截鐵地說:「在學運當領袖的人都是有私心的。」他肯定他們只是為了日後競選,乃至為蔡英文在民進黨內部造勢。研究台灣的中國學者也大多持類似觀點,傾向簡單地把形勢研判為朝野對立,再加上立法院長王金平這名「內奸」(有些中國學者乃至認為可與趙紫陽在「六四事件」的角色比較),就是劇本的全部。

世代不同 觀點各異

然而,只要與台灣年輕一代交談,無論其政治立場如何,卻能發現他們大都不認同這是簡單的政黨之爭。就是支持運動的,也會認為國民黨及民進黨都已跟不上形勢,「遠遠落在後頭」,假如不是他們振臂一呼,綠營根本連設定議題都做不到。即使是傾向藍營的青年,也大多認同運動是一整個世代對兩岸接觸頻仍後、帶來種種不可測性的不安反彈,這涉及一代人的複雜心態,與投票給什麼人、議會哪個黨有多少席、誰又會卡位等等,屬於不同層次的事。

由於決策者大多是上一代的人,自然容易傾向以簡單的「二元對立」光譜,處理這類新興群眾議題,無論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都是如此。

這裏涉及的原因眾多,一方面由於現有決策機制就是以「朝野對立」為基本設定,一旦承認現狀改變,需要完全更改決策方式,這卻是大部分決策者都希望逃避的。另一方面,分析員往往把「由下而上」模式的個別例子放大,以為找到運動與政黨的外圍聯繫,即使十分薄弱,都已經能否定新時代的到來,結果經常催生自我實踐的預言;一些政黨確實也在嘗試組織「偽由下而上」運動,讓局外人難以分辨。

同類情況,年前在美國也曾出現。美國一直是兩大黨壟斷的格局,但近年也出現了好些由下而上的群眾運動。但在傳統政客眼中,「佔領華爾街」不過是間接聲援奧巴馬的另類嘗試,「茶黨」更是共和黨外圍組織的分散投資。就是懂得運用新媒體的人如奧巴馬,也不一定理解在新世代中,對傳統政黨的依附度愈來愈低。

這不代表他們沒有政黨聯繫、也不代表他們沒有黨派傾向,但在每人通過智能手機與互聯網都能設定議題、且大家愈來愈多空閒時間參與新媒體的年代,政黨已不能強加自身的議題予群眾,群眾卻會嘗試自行設定議題,再牽引政黨。

再直接點說,只要政黨的議題設定機制被掏空,就算繼續維持政黨的機器及選舉的裝備,影響政局的能力卻已和從前不可同日而語。政黨政治的框架確實難以改變,但掏空了靈魂的軀體,是否還是同一回事,就是一個哲學問題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