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4日星期五

訪德「隔空抽水」難產的背後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德國期間,出現了不少插曲。除了「默克爾贈送古地圖事件」由德方疑似「抽水」外,中方也一度有自己的「抽水」計劃,就是提出讓習近平參觀柏林二戰大屠殺紀念館,通過嘉許德國正視歷史的態度,反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的不知悔改。然而,德國通過外交手腕,以默克爾拒絕陪同參觀的姿態婉拒,雖說「歡迎」習近平自己去,但訊息清楚不過。德國的決定,自是為了避免捲入中日歷史爭議。雖然德國需要中國這貿易夥伴,但默克爾早年提倡「價值觀外交」,依然令雙方關係留下伏筆;而德日經濟交往同樣密切,加上德日在爭取加入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一事屬同一陣線,故更不願白白被中國「抽水」而開罪日本。德國無疑也會叫日本正視歷史,但若代入中國的角色,就不必要地複雜了,因為直接比較南京大屠殺和納粹德國的二戰罪行,可能會引起連串問題。

先例一開 不勝其煩

德國的二戰罪行有很多,一類是精密部署屠殺猶太人(及其他「不需要」的人等),這是極其恐怖的種族滅絕;另一類是戰爭期間屠殺各國平民,受害人數以千萬計。日本在亞洲的二戰罪行同樣極其殘忍,但主要是第二類,而並未計劃滅絕中國人;德國的戰後懺悔雖然是針對所有戰爭罪行,主要着眼點卻是種族滅絕。納粹殺害了約一千萬蘇聯平民,但對其罪咎感,就相對不及猶太人。當然,這依然遠比日本對殺害亞洲平民的不誠心懺悔強。問題是在戰爭期間殺害平民,並不局限在戰敗國。大家常在歷史教科書得到套版形象,彷彿二戰盟軍就是正義之師,軸心國就是邪惡軸心-就其歷史角色,這或許不假,卻不代表盟軍軍紀也同樣正義。盟軍在戰爭大局已定後,轟炸沒戰略價值的德國德累斯頓,估計造成數萬至數十萬平民死亡(各種估算有大量出入),就是明顯例子。在廣島投下原子彈後,第二枚落在長崎的,也屬同類爭議。假如認為這些例子太「抽象」,蘇軍反攻歐洲大陸時軍紀極差,對德宣戰前入侵波蘭、波羅的海的軍紀也是極差,在波蘭造成的數十萬平民死亡,更被一些歷史學家列為與納粹同級別的種族滅絕。中國要通過戰後德國的榜樣,反諷日本不面對歷史,然則拒絕坦誠面對二戰史的,還有繼承前蘇聯的俄羅斯,乃至某程度上的英國和美國。不少中國評論對德國拒絕習近平訪問二戰紀念館大惑不解,因為其他國家領袖也到過同類地方參觀。但這次以「比較歷史學」來「抽水」的意味太明顯,先例一開,日本不滿還是其次,德國的麻煩可能沒完沒了。若果東歐各國紛紛走到德國的二戰屠殺紀念館,目的卻是向俄羅斯「抽水」,德國外交部就不勝其煩。

說到底,「比較歷史學」是嚴肅的題目,很難在政治舞台客觀論述。即使是中國本身,面對別國同類戰爭罪行時,也存在雙重標準。例如對南京大屠殺銘記於心自然應該,但對俄國的海蘭泡華人大屠殺(及其他同類屠殺)就輕輕放下,無論怎樣都難自圓其說。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