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8日星期二

伊基克自由貿易區:港人忽略的「智利香港」

智利伊基克(Iquique)發生八點二級大地震,不少華文媒體集中介紹網民杜撰的「太平天國傳奇」,卻忽略了伊基克本身反而更值得大家注視。因為在整個南美洲,伊基克可說是「智利香港」。伊基克原是荒蕪之地,據說曾有數百年沒下雨,年前卻創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二萬四千美元的紀錄,甚至高於「亞洲四小龍」之一的台灣。這是因為在一九七五年開始,當地成立了自由貿易區(Zona Franca de Iquique, Zofri),這不僅是目前南美最大自貿區,就是在全美洲規模也數一數二。

拉美轉口樞紐

當地政策優惠外商,區內豁免賦稅,世界各國的貨物進入拉美,很多都是通過此城市,包括兩岸三地的大中華貨物,就佔大約一半的商品額。而南美洲內部的商業流動,也是以伊基克為中心,鄰國阿根廷、巴西等,雖然自身經濟規模龐大,但不少貨物都通過那裏為中轉站「走出去」。這樣的角色,就頗有從前香港轉口貿易的影子。其實,智利成立伊基克自貿區,和香港也有一定間接淵源。成立自貿區的智利獨裁者皮諾切特是一個爭議人物,雖然任內不斷被批評違反人權,但是冷戰時代的西方親密戰友,與列根及戴卓爾夫人私交甚篤,其「智利經濟模式」和二人理念相近,一度備受肯定。皮諾切特的上台與經濟改革,皆出現得比二人更早,其中一個指導其自由經濟政策的導師,就是著名經濟學家佛利民(Milton Friedman)。皮諾切特與佛利民交往後兩個月,就在前者早年駐守的伊基克,宣布成立自貿區,智利也確立了走市場經濟的道路。眾所周知,佛利民一直對香港推崇備至,認為香港是「自由市場經濟」的典範,皮諾切特要「改革開放」,有了佛利民、戴卓爾夫人等淵源,建構出一個「智利香港」也就不足為奇。智利更是全球最積極拓展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國家之一,以簽署接近六十個協定得到「FTA之王」的稱譽,連過往不大願意簽FTA的香港,也在二○一二年和智利簽下(這才是香港的第四個FTA),個別港商(和「新港商」)也已進駐當地。智利並非大國,伊基克的地位並非不可取替,但在種種原因下,發展還是一支獨秀。這些「種種原因」,首先包括拉美政體的問題:在目前拉美,可籠統分為「太平洋集團」和「大西洋集團」兩批國家,前者相信自由經濟,與美國關係較好;後者傾向保護主義,政治上和美國距離較遠。屬於後者的巴西、阿根廷等大國並非沒有發展自貿區的潛能,但都以應付內部經濟為主;而同屬太平洋集團的鄰國,例如曾和智利有邊界衝突的秘魯,雖也設立塔克納(Tacna)自貿區,卻因政局混亂、朝令夕改,而未能給予各國信心。

相較下,智利不但由獨裁到民主時代都基本做到經濟政策連貫,貪污問題也不嚴重,清廉指數排名甚至高於美國。伊基克今天的挑戰是地震天災,相比起香港面對的種種問題,似乎要克服的難度反而較小,這不得不說是歷史的諷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