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2日星期五

三城建構論:廿二世紀回望「何為香港」.回應盧斯達先生

昨日文章〈旺角黑夜的國際思考〉,得本土派健筆盧斯達先生批評指正,筆者讀了數遍,很能啟發思考,很喜歡,也很嘆息。想起過去一年,數位本土派大學生分別私下找筆者談話,謙稱請教一些國際關係問題:南韓、台灣等成功案例,會否適用香港?假如我不認同,在純學術基礎上,他們的理念有沒有成功的國際例子?香港未來會怎樣?我想,當時的話值得整理出來,也可一道回應盧斯達先生,個人感言會在最後分享。

當時說在學術角度,不會拿南韓光州事變及台灣鄭南榕自焚跟香港的未來類比。他們也明白,在南韓、台灣,對手是南韓及台灣政府,目標是民主化,而台韓都受美國一定影響;但在香港,就算鬥垮香港政府,還要戰勝中國政府,北京認定目標不是民主化,而是分離主義,香港會被類比為西藏。論社會團結、歷史源流、國際關注與武裝力量,香港都遠遜西藏,而西藏異見人士成功的唯一前提,幾乎是中國崩潰。但宣傳講求感性與共鳴,「不用分那麼細」,台韓文化與港相近,他們「戰勝不可能」的歷史,會成為香港本土派「不必計算」的重要參考。我不贊成,但知道這會是本土派的核心論述。

社會安全閥遭解除

筆者本來沒直接答他們,有否國際案例是相對合理的類比,因為他們畢竟是子姪。但在旺角黑夜,筆者知道他們都在現場,且很難回頭,看過他們的文章,不得不想起台灣學界朋友提過的越南。

越南長期是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到了一百年前還用漢字,首次正式從中國獨立是五代十國之時,此前曾多次爭取自治,慢慢由今日廣西少數民族那樣的身份認同,變成有自身國族意識,而越南人之勇武歷史上眾所周知。香港激進本土派若要走那條路,前提是要建構出同樣強烈的、獲相當群眾接受的非中國身份認同,而中國會出現皇朝解體那樣的大變局,且還要培養全民勇武民風,讓大變中的其他中國派系不願來淌香港的渾水。筆者不是認為兩者可直接類比,但知道「不用分那麼細」的細節,不會為他們重視,且從中發現,起碼他們已按這思路,是有自身路線圖。

他們現在的文宣遠超什麼立法會補選、陰謀論的層面,說要以數十年論斷成功。能否真的如此堅韌,筆者不知道,但肯定他們的持續性,遠超上一代所想。在香港這樣發達經濟體,當然有民生問題激化民怨,但相當部分青年、反政府群眾的目的其實並非經濟問題(找筆者那幾位的本來就有大好前途),而是爭取在現有生活中得不到的存在感。管治之道,本來不一定在於讓人真正成功爭取什麼,而在於感覺成功爭取了什麼。上一代人不明白Web 2.0的真義,以為互聯網只是「一種比較潮的報紙」,不明白鬥爭哲學在網絡的發酵效果,這是上一代學者屢屢誤判「伊斯蘭國」(IS)「由虛擬走回現實」的原因,本欄已多次分享。在Web 1.0時代,群眾都明白理性上的不可能,但在Web 2.0時代,網絡身份成為不少新一代的「第一身份」,在那裏得到信念、認同與希望,成為另一種社會地位及資本,每一句「廢青」,都是強化他們身份認同的方法,就算最終在現實社會還是爭取不到,起碼在另一個時空已感到優於什麼也不做。防止激進的第一道安全閥,即激進得不到認同及只會令自身一無所有,已被解除。

任何社會的第二安全閥,都是理性的中間路線、中產階級與精英階層,他們知道「溫和路線不成功,不代表激進路線成功」,而任何正常政府都會拉攏這陣營,讓群眾明白溫和路線不是徒勞無功。無奈當政府以二元對立管治,在溫和路線被證明失敗後及激進路線被證明失敗前,一般群眾是不會想第三選項的。這些年,溫和派有什麼成就,大家心裏明白,於是社會穩定的第二安全閥也解除了。至於激進派的「香港民族主義」有多少人認同,用一個程式監察香港主要討論區、網絡KOL(關鍵意見領袖),予以discourse analysis,便一覽無遺。

在平行時空的水晶球,假如現在是22世紀回望,假如鬥爭氣氛持續,會看見甚麼?恐怕會出現三個香港。第一個是「中國香港」,即目前的保守派,和「新香港人」,他們強烈厭惡激進派,追求穩定,肯定香港的中國身份,積極融入中國國家發展,從中尋求機遇和自己的新身份認同。第二個是「激進香港」,人數長期不會太多,但獲相當部份青年認同,會長期存在,而且通過徹底否定溫和路線,進一步堅定身份認同,激進抗爭陸續有來。第三個是「文化香港」,包括不認同政府管治模式、也難接受同樣未能速見成效的激進路線的傳統精英和中產,他們定義的「香港」和前兩派都不同,對香港人是否中國人、有沒有本土政府、有沒有「真普選」,其實都不太在意,卻極珍愛殖民管治後期的多元文化、無民主有自由法治、而崇優的品味生活,擔心第一、二條路何者成功,這些香港特色都難保全。數字上,他們可能最多,而且在Web 2.0時代,還要加上九七前移居海外的港人及後裔(人數達百萬)、及未來離開的香港人,甚至河國榮那樣的「香港老外」,然而在兩極化環境下,政治影響力卻最小。不過他們畢竟有無可替代的社會資本,會形成一種nostalgic的香港文化,在資訊科技促進下,卻也逐漸有了自己的生命力,不會讓一切完全消亡。我希望未來論證自己的錯誤。

我沒有遇過盧斯達先生的真身,只曾在網絡私下交流。多年前,曾跟不少身邊朋友說,不管立場如何,我認為他是新一代最有靈氣的寫手,原已太多年不回應任何人,但值得為他的文章改變。為甚麼這樣的健筆投入本土派,本身,就很值得其他陣營的朋友反思。人性本無善惡,世界本無國族,沒有天生的暴民,也沒有天生的廢青。假如純強硬路線、治亂世用重典真的能解決問題,我作為離地中產,定必全力支持,可惜以我理解,行不通的。盧斯達先生和他的朋友們,批評我有能力、有條件就選擇離開,完全是對的,坦白說,假如在平行時空,和他角色互換,各自走甚麼路,誰也說不準。但我不認同第三種人做的沒有任何價值,誰成功不是辯論比賽,只能由歷史判斷。希望那些對我的文章讚好的朋友,能認真理解他的回應,文宣性的字眼掠過去,從現象看本質,相信我們看到的,都是一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