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盜」石川五右衛門是日本傳奇人物,形象有點像西方的羅賓漢,正史真有其人,活躍於德川幕府建立前的安土桃山時代,最終因為行刺豐臣秀吉失敗(另一說是盜寶失敗),被投入大鍋處決,那大鍋甚至成了日本的傳世文物。這故事被無數次改編成小說、電影、電視劇,最新的一部《大盜五右衛門》(Goemon)由江口洋介主演,除了創作了不少歷史情節,更似乎同時受到西方、中國、乃至韓國的電影文化影響,雖然令五右衛門「現代化」了,形象卻也模糊起來。而這樣的刻畫,和當代日本處於中美兩強爭雄的現代世界如何自處、面對韓流逆襲又如何保存自身特色,彷彿異曲同工。
日本的俠盜,西方的浪漫
根據電影講述,五右衛門本身「討厭政治」,只是感激織田信長知遇之恩,而電影聲稱豐臣秀吉是串通明智光秀策劃「本能寺之變」暗殺信長的主謀,才捲入群雄複雜的恩怨情仇。然而,五右衛門決定介入政治的最重要關鍵,卻是一個女人:她深愛的織田信長姪女淺井茶茶,由於茶茶「被逼」嫁給豐臣秀吉為側室,令他為公為私,都視秀吉為天敵。
這樣的浪漫情節,在西方電影自然經常出現,《大盜五右衛門》的佈景、服裝也充滿西洋風,但放諸古代日本,卻是格格不入的。這不是說日本當時保守得不容許自由戀愛,而是日本貴族、武士之間的政治婚姻,根本是常態,不少婚姻都是政敵之間聯姻,有的下場美滿、有的下場悲慘,卻談不上涉及道德問題,正如唐玄宗娶了自己兒子的太太為楊貴妃,也是符合當時的社會習慣。在日本,貴族出身的女人失去丈夫、或丈夫兵敗被殺,她們改嫁,反而被看作是基本求生技能,或武士互相照顧的任務。以「奪人姪女」營造豐臣秀吉的反派形象,和「為女打天下」的俠盜,只是現代產品。何況根據正史,織田信長子女甚多,而這位姪女的父親淺井長政又是主要政敵,不會特別對她重視,絕非電影塑造的「公主」。茶茶嫁入豐臣家後,誕下秀吉的接班人豐臣秀賴,更成了家族中流砥柱,這才符合歷史進程。
由「下剋上」變成中國式維穩
本來以「俠盜」的身份,五右衛門理應對那些虛偽的權貴一律反感,因此他殺了豐臣秀吉後,又企圖把爭天下的德川家康和石田三成殺死。這樣的情節雖然誇張,卻還是合乎當時日本「下剋上」傳統,也算是儘己所能。想不到電影最後關頭卻是反高潮:五右衛門到了戰場,一輪決戰,原來卻並不打算殺死德川家康,也不是認為他有任何可取之處,只是要他承諾這是「最後一戰」,之後要給日本帶來和平穩定,云云。
當然,我們以今天歷史的後見之明,自然可以說德川家康的最大貢獻,是開創了日本二百多年的太平盛世,終結了混亂不堪的戰國時代,確立了典章制度,但這些,恐怕都不是他要爭天下的原意。假如織田信長或豐臣秀吉足夠長壽,也可能有相同效果。何況德川家康要「穩定」,首要就是擊潰五右衛門的夢中情人、已代表豐臣家的茶茶,最終茶茶確是在「大阪夏之役」被德川軍擊敗後自殺。這樣的鋪牌,和張藝謀全新演繹荊軻刺秦王、以秦始皇為中國帶來「和平穩定」的《英雄》,令荊軻放棄刺殺計劃,幾乎完全一樣;某漫畫改篇金庸的《倚天屠龍記》,也說武功蓋世的張無忌放棄暗殺已成皇帝的叛徒朱元璋,根據的也是「怕他死了國家更亂」的維穩邏輯。這些放在中國,還可理解,但搬回古代日本,總是有點突兀。
《一代茶聖千利休》變成「韓流映畫」?
電影最有味道的角色,反而是被日本後世奉為「茶聖」的千利休。根據正史,他最終被豐臣秀吉下令切腹自盡,由於死後成了神級人物,他的死,也成了秀吉最為人批評為「暴君」的原因之一。然而電影交代千利休被殺的兩大原因:維護茶茶,和反對豐臣秀吉出兵朝鮮,都顯得交代不周;不過要是充份「交代」了,在今天日本,卻可能更為失真。兩年前,以千利休為主角的電影《一代茶聖千利休》上映,卻被稱為「韓流映畫」,因為根據那個平行時空,千利休年輕時有一名朝鮮戀人:一位被賣到日本的朝鮮貴族,最終她還是逃不掉政治仇殺,千利休以毒茶湯協助她自殺,自此對朝鮮產生了複雜感情。在今天,日韓關係頗為敏感,特別是南韓民族主義興起,而日本又看不起韓流的抄襲,千利休這類古人,就很容易被用來作政治隱喻。
當我們在《大盜五右衛門》看到西方的影子、中國的影子,又在同一時代背景的電影找到韓國的「影響因子」,卻越來越看不見日本獨一無二的味道。在全球化時代,也許這是無可避免的大趨勢,但始終教人帳然若失。
沈旭暉 信報財經月刊 2016年2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