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樂壇天后麥當娜(Madonna)來港演出,作為全球巡迴演唱會其中一站,這是她入行逾30年來首次到港表演,自然成為城中熱話,而筆者是第一場的觀眾。無論製作水平、現場演出還是舞台設計,這演唱會都是真正世界級,沒有近年看過那些Elton John、Bon Jovi的「hae唱」感覺,已屆57歲的娜姐風采依然,跟她27歲時一般賣力,性感動作依然毫無突兀感覺,這種專業精神,是一般人難以理解。
不少行外人知道麥當娜,便是作為一個出位的性感符號,其實她本人相當立體,且亦有深度。她生於天主教家庭,卻處處對宗教顛覆,不少名作表面上放浪形骸,其實都在探討人性抑鬱的潛意識,演唱會每一首歌,幾乎都有不同舞台背景、不同的大時代故事,相信她的歷史地位,會較現在更高。
麥當娜在舞台下關心社會議題,在非洲捐不少錢辦學及支持NGO,也收養了馬拉維小孩當兒子,儘管被部分人批評為偽善,但近年愈來愈獲肯定。對中國民運,她是美國最高調的支持者之一,魏京生曾提及跟她見面,無論是否認同她的理念,都不能否認麥當娜對世界觀有一家之言的看法,並非部分淺薄藝人或導演可比。
不過,身在演唱會其中,卻察覺一個有趣現象,便是現場觀眾以中年人為主,且異常中產及異常溫文,跟麥當娜風格甚格格不入。她的一些軟性笑話,例如說跟觀眾「threeway」,似乎明白的人不多,而她演唱如Material Girl等經典金曲時,也不見觀眾有特別反應。大會官方視頻永遠聚焦在台下一小撮觀眾,他們又唱又跳,彷彿十分興奮,但綜觀全場其實頗為靜默,坐的很多,跟外國氣氛完全不同。在encore環節,貴價區居然有數人像cocktail那樣,圍一個小圈談笑風生,當作社交晚會,而那肯定在麥當娜視線範圍內。至於全程拿着手機打卡,或高潮前已離場的皮草客,更不在話下。
中年主導 心裏有數
畢竟,與麥當娜一同成長的觀眾,都是中年以上的人,表現含蓄一點亦可理解,但背後還反映出眾多社會結構。表面上,香港的票價只有中產能負擔,年輕人入場實在有相當難度,不像貧富差距沒有那麼懸殊的海外,觀眾年齡層更廣泛,這是令氣氛「老化」的原因之一。但與此同時,香港年輕人對國際音樂的關注,似乎也不如上一代,像大家的父母一代普遍對英文歌琅琅上口,但見香港的學生,大多數還是在本地K歌堆內打滾,在外地課堂能引起興趣的音樂切入點,在香港引起的共鳴從來不多。
最有消費能力的一群,在海外一般具一定文化素養,懂得怎樣欣賞麥當娜,並知道歌曲背後的國際關係背景與哲學,但在香港,似乎到現場證明「我見過麥當娜、我真係見過」的獵奇者,或證明自身有消費能力的大款,才是主流。由於演唱會沒有中國內地站,不少內地豪富專程來香港欣賞,也是貴價區某些單位的貴賓,但他們是否粉絲,從現場所見,心裏有數。一城未來,舉一反三,餘事可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