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6日星期二

Web 2.0時代下的激進抗爭

不少人認為,激進抗爭的目標如此虛幻,毫不現實,不可能持續,就是一時衝動,最終也會像日本赤軍那樣徹底自我孤立、不斷內鬥與眾叛親離地消散;或像愛爾蘭共和軍及巴斯克分離主義分子那樣「從良」。然而,在Web 2.0時代,恐怕這也是一廂情願。

一來,如昨天所述,目標達不達到,激進抗爭在「新社會」已得到「舊社會」永遠沒有的認同,單是這一點,已足以留住他們,除非「舊社會」忽然能提供替代品。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任何社會無論多麼公平,也是零和遊戲,始終有人自覺是犧牲者,烏托邦只是左翼小說的夢,所以對社會有怨氣的群眾,定義上不可能滅絕。

二來,跟從前的溫和抗爭不同,激進抗爭的理論,是不能輕易falsify的。溫和爭取不到,就是失敗;激進爭取不到,只是不夠激進,或時機未到。

三來,激進抗爭能在「新社會」產生持續不斷的高潮,因為戰勝「舊社會」的任何人和事(例如其他抗爭者),都是勝利,這能根本解決左翼抗爭老是沒有勝利的問題。

最後,與左翼激進主義不同的是,右翼激進主義沒有入場門檻,不需要讀齊澤克、羅爾斯及福柯,沒有學者的包袱,能相當自信的把理論與歷史隨心非脈絡地拿來使用(「拿來主義」),更能通過反精英話語,爭取最大目標群。結果,種種「舊世界」用來不成文約束人類文明行為的規範,例如美國人不能反穆斯林、UNESCO文化遺產不能破壞、香港人不能動武,更不用說網絡禮儀,在「新世界」都被一一打破,再帶回現實。這就是建構主義常說的學術字眼──「規範建構」(Norms Construction)及「解構」。

「新世界」人數恐超想像

在「舊世界」,有多少「新世界」的目標群組?答案恐怕超乎主流想像。

以香港為例,上一代已把新一代大學生形容得一文不值、不讀書,但按人口比例,他們依然是精英中的精英、教育程度最高的人;評論員早已把香港選民形容為隨風擺柳的羊群,但他們按人口比例,依然是最關心社會的50%(或更少)。剩下的人,不少心底裏明白,就是有民主制度也好,選了誰都是精英的遊戲,改變反正是騙人的(這是特朗普支持者的普遍心態),但走到「新社會」,一切卻能推倒重來,而且自己的參與感空前強烈。只要這樣想的人數,有一個社會的15-20%,而內裏又有一小部分完全贊同激進,那已是極重要的critical mass了。不過,要超過這比例也不容易:畢竟,主流社會需要大量主流工作填補,這也是結構使然。

再者,網絡世界的未開發空間,幾乎是無限:我們平日接觸的網絡世界,彷彿資訊海量,其實不過是一小部分,還有眾多供不同用途使用的「深網空間」、乃至暗黑網站。對抗爭者而言,說「世界很大、出去走走」極其離地,因為他們一生人也可能沒有機會實踐;但對傳統主流精英而言,對他們說「網絡世界很大、出去走走」,何嘗不是有同一反應呢。

小詞典:深網(Deep Web)

我們可隨時接觸的有網址的網站,稱為「表網」(Surface Web),但在網絡海洋,還有眾多網絡世界是沒有公開地址的,只能按不同指引、邀請、程式才可到達,具體數量難以估計,相信是「表網」的數倍、數十倍、數百倍乃至更多不等。這裏包括眾多私人網,保安網,但也有不少因為內容不容於主流社會,而以深網方式生存,被稱為「暗黑網」(Dark Web),內容太令人不安,不贅。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