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5日星期五

脫歐後遇上英國教授

英國脫歐後,我遇上曾邀請我到華威大學(Warwick University)當訪問學者的Shaun Breslin教授,氣氛一片愁雲慘霧。他說從清潔工人、大學茶水嬸嬸都不願公開支持留歐,已發現大事不妙,幸好他有愛爾蘭護照,才不用太不安。華威和我的母校牛津大學等,普遍強烈反對脫歐,背後的情緒和計算,都值得分享。

今年4月,牛津官方網站刊出公開聲明,肯定英國的歐盟成員國身份,為牛津教學研究帶來大量幫助。作為歐盟內的教育機構,牛津師生可以自由參與歐盟各項學術交流計劃、科研合作,亦能吸引歐盟各國師生日常交流,關鍵是一切以本土身份進行,加上歐盟為牛津提供高額科研補助,令校內師生對歐盟已構成一定依賴。

牛津是傳統名校,還有自己眾多收入來源,新興名校如華威大學對歐盟的依賴,則要更深一層。3月份華威大學新聞發言人表示,華威大學校委會經討論決定,正式支持英國留歐,因為大學15%財政預算直接來自歐盟委員會撥款,各項歐洲學術交流合作,亦有賴英國的歐盟成員國身份。Breslin教授所屬的研究中心,表面上研究區域主義與全球化,實質上卻是歐洲研究重鎮,而歐盟正正提供了大量經費。

由此可見,英國脫歐對英國大學衝擊最顯著的,正是經費和學術交流。當英國大學都有大約15%財政預算來自歐盟,脫歐之後,款項就可能無法延續。英國大學和歐洲的科研交流成本,也可能急劇上升,並面對額外行政手續。歐盟成員國的專才,也可能因為簽證性質變化,而降低到英國任職的意欲。脫歐之後的英國學生,更無法參與歐盟資助的泛歐遊學計劃(Erasmus)。到英國讀書的歐盟學生人數可能持續下降,他們屆時也可能要以「國際生」身份繳納高額學費。

然而,亦有另一派意見認為,脫歐也是英國大學的機遇。當英鎊貶值,歐盟學生減少,意味著英國本地生和非歐盟的國際學生更有機會入讀英國大學,前者能培養更多本土人才,後者則可帶來可觀收入。一旦英國啟動「積分制」簽證制度篩選移民,將優惠傾向給高質素的海外學術專才,他們到英國的誘因也不會減少。脫歐更可逼使英國走出歐盟這溫室,讓學術機構和學生將目光投向歐盟以外,或是塞翁失馬 ,焉知非福。

究竟這些預測有多真實,判斷目前自然言之尚早,會否又是最終一紙協定,釐定九成和現狀相似的條款,可能性也必然存在。但從身邊道聽途說,我沒有那樣樂觀的情懷。英國脫歐後,激情的排外情緒,不可能只局限在歐盟,這樣要吸引優質國際學生,其實已打了折扣。有好幾位英國留學生朋友,在脫歐後都在Facebook分享自己日內在街上被種族歧視口號騷擾的經驗,這種趨勢,令人擔憂。擔憂的不是種族主義本身,畢竟世界各地這都是客觀存在,而是脫歐派對全球化、一體化的質疑,和大學要培養的世界公民,本來就容易構成對立,兩者能否在未來調和?知易行難。

小詞典:華威大學(Warwick University)

英國公立大學,歷史不算悠久,1965年才建校,但近年排名驚人攀升,曾在全英大學排名得第三。華威發展期間,比傳統名校傾向接受商業化運作,既接受不少企業捐獻,也積極開拓專利和業務,被視為新興學校模式的典範。香港著名專欄作家陶傑即為華威舊生。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