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9日星期五

由夏千福的道別視像談起

美國駐港總領事夏千福(Clifford Hart)任滿離開香港,在近年擔任這職位的美國人中,他大概是最高調,也最為人熟悉的一位,被香港網民稱為「千福BB」。

他離任前主持一次Facebook直播答問節目,又拍了一段數分鐘的告別小電影,成為美國駐港領事館Facebook專頁出現以來的最受歡迎內容,朋友圈內幾乎人人轉載,絕對是「社交媒體外交」代表作,足以成為這門學科的課堂教材。

該短片成功之處,可簡單濃縮為12點:

一、他毫不硬銷,處處軟銷美國國力,讓人知道他在香港的崗位十分重要,3年來是「做實事」,足以在級別上跟美國駐華大使平起平坐。

二、透過選擇親民片段,向美國國民傳遞他廣受香港各界歡迎的訊息。

三、選擇回顧同志平權、反奴役等活動,強調美國多元價值觀,暗中跟中國在相關議題的立場相比較而不着痕跡。

四、以一口流利廣東話完成全部對白,單是這點已令港人刮目相看(起碼不少在香港多年的中聯辦官員不會說廣東話)。

五、強調他尊重香港本土文化及喜愛香港民間情懷,突顯「由下而上」的一套,跟中國「由上而下」的作風對照。

六、短片穿插月光寶盒一類題材,極「接地氣」,且拿香港網民最愛談論的明將壽司開玩笑,顯示他完全明白香港大眾真正所想。

七、短片有Q版猴年公仔、觀音、寶盒等出現,這些圖騰符合一般美國人對東方主義的認知,也令他保持跟美國社會的脈搏接軌。

八、顯示他善用社交媒體跟網民密切互動,能適應新時代其他崗位及工作,這是他個人的亮麗履歷,足以為日後其他工作鋪路。

九、短片的觀音以「千福BB」呼叫他本人,效果充滿美式幽默。

十、他隻字不提跟中國或香港政府的任何交往,完全沒有特首的出現,與講究官位的中國官員對比強烈。

十一、短片有感情線,讓人感到他真正愛香港。

十二、最後一幕,他帶背包離開領事館,以示他是普通人,而會自行孭背包的香港官員,大家幾乎從未見過。

無論觀眾是否喜歡夏千福的短片,都難以否認這是中聯辦、特區政府官員在可見將來,都難以做到的。這並非夏千福一個人的作風,上任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的風格就大同小異,都是強調親民、沒架子,甚至因此被官媒批評「籠絡人心、不懷好意」。不過夏千福似乎走得更前,因為他善用社交媒體的程度,在外交界當中也是先驅。認識一些香港的愛國前輩,對夏千福的作風相當不以為然,以及有一連串政治化的演繹,且按下不表。這不是說夏千福沒有任何政治動機(那自然不可能),但是否有甚麼特別的挑釁意味,恐怕也不見得。關鍵是時代已改變,無論哪個國家的外交官,包括中國外交官在內,都要面對成為網絡時代「iDiplomat」的挑戰,否則工作只會事倍功半。今天夏千福表現出格,但五年後,這樣的作風,相信會成為全球外交官的常態。

小詞典:iDiplomat

Tom Fletcher曾是英國最年輕的大使,被Gordon Brown稱為「天才外交家」。他卸任駐黎巴嫩大使後,寫下《Naked Diplomacy》一書,認為社交網絡的興起,降低了外交事務的私密性,外交官在傳統國際舞台也不再有聽眾,因此新一代外交官必須成為「iDiplomat」,運用各種社交網絡與民眾互動,才能加強自身認受性,並提升本國形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