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6日星期二

土耳其軍隊作為「第四權」

前周,土耳其部分官兵發動政變以「維護憲制、民主、人權與自由」,不久即告失敗,讓總統埃爾多安(Tayyip Erdogan)獲大舉整肅軍隊的藉口。閱讀這場政變,大家須明白土耳其軍隊角色,跟那些發動兵變的第三世界軍事強人不同,幾乎已是土耳其常規權力平衡的一員;而軍隊在民眾心目中地位尊崇,公信力甚至較政府、國會及媒體更高,這種「informal politics」,確實不能簡單以純西方概念理解。

這是因為土耳其共和國國父凱末爾(Mustafa Kemal)不但是現代土國奠基者,也是軍隊的靈魂,他成名便是在加里波利之戰,終身喜歡人家稱他為將軍,是以土耳其軍隊歷代將領都是凱末爾主義繼承者。他們一般教育程度頗高,且有自身的學院,作風西化,成為北約成員後擁有百萬大軍,更有點看不起其他伊斯蘭國家軍隊的實力。軍方領袖的精英思想逐漸根深柢固,也產生了「捍衞」共和國的責任。

儘管凱末爾曾禁止軍人干政,但1960年至今, 土耳其軍方已發動了6次政變,全都以「國父」之名進行,軍方也從憲法中找到條文,去確認他們的政治角色。首4次政變都十分成功:

一)1960年,軍方認為民選政府抗擊經濟通脹不力,違背凱末爾的「國家主義」原則,遂發動政變推翻政府。

二)1971年,軍方不滿民選政府,僅向政府提交一份「備忘錄」,政府即主動下台,史稱「備忘錄政變」。

三)1980年,土耳其政黨左右派紛爭不斷,軍方推翻政府。

四)1997年,民選政府的伊斯蘭化政策被軍方指為「倒行逆施」,然而政變尚未啟動,總理埃爾巴坎(Necmettin Erbakan)便主動請辭,被稱為「後現代政變」。

在上述政變過程中,土耳其軍方都做到相對「公正」,而且沒有戀棧。軍方接管政權後,一般在短期內重新大選,「還政於民」,最長的軍政府時間是1960年政變後的17個月,其他都極為短暫。新政府成立後,軍方也不參與具體運作,避開了種種以權謀私的嫌疑。而且這些政變頗為和平,政變前軍方都會提前知會政府,並對全國作出說明,陳述現政府怎樣違背凱末爾遺訓,通常兵不血刃就解決問題,軍力不過作為一種手段,而不是真的打算流血。土耳其民眾普遍認為一旦政府、國會等解決不了問題,軍方出手不但無可厚非,更是制度一部份。

但在2003年、2007年,土耳其軍隊都曾醞釀政變,結果都失敗收場,反映隨著伊斯蘭主義興起,凱末爾主義的神話已日漸褪色。然而土耳其民眾一直視軍隊為「愛國者」,無論他們的政變成功與否,都得到「愛國」光環,因此這次流產政變後,埃爾多安不斷進行反宣傳,例如把軍人演繹為「賣國賊」,聯繫到美國中央情報局等「外國勢力」,還讓群眾公開在視頻羞辱軍人,乃至讓他們脫衣下跪,這些都是為了根本根除軍隊作為常規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令土耳其未來再沒有三權分立以外的「第四權」。至於未來還有沒有「三權」,那也難說得很了。

小詞典:加里波利之戰 (Battle of Gallipoli)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要戰役,協約國派出50萬士兵遠征土耳其加里波利半島,希望打通海峽,佔領奧斯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堡,令德國失去東方盟友。但協約國強攻一年而無收獲,最終被逼撤退,這是土耳其的重要勝利,凱末爾就是戰役的指揮官。澳洲、紐西蘭軍隊至今仍紀念這場戰役,因為那是他們早年遠渡重洋的代表性行動。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