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8日星期二

美國魯比奧參議員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

筆者昨天談到,儘管特朗普本人對港台等地爭取自由民主的理念不甚關心,但他並非沒有可能以此為籌碼,與北京討價還價;月前質疑「一個中國」,即是一例。近日,一項被美國國會議員提出的法案,就可能激起連鎖效應。

法案源頭可追溯至2015年,香港發生「銅鑼灣書店事件」,引發公眾對內地跨境執法的擔憂,更因當事人桂民海(內地稱桂敏海)持瑞典護照,令事件上升至國際層面。

當時美國的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CECC)由此聯繫到2014年的雨傘運動,批評北京侵犯香港自治權。

CECC共同主席、共和黨參議院魯比奧(Marco Rubio)牽頭由共和黨和民主黨聯席起草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Hong Kong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 Act),旨在更新美國對港政策。草案在冗長繁瑣的國會會議安排中被擱置,香港議題也淡出美國視線,直至特朗普當選,才再度由魯比奧和共和黨議員科頓(Tom Cotton)、民主黨議員卡丁(Ben Cardin)一同重新提出。

這項新近出台的草案要求美國國務卿向國會提交關於香港民主政治發展的年度報告,要求美國總統辨識中國中央和香港特區政府中,涉嫌侵害香港自由與自治的官員,對後者實施包括凍結在美資產、限制入境等制裁。

堅定推動法案的決心

此外,法案要求美國政府不得因「參與2014年『雨傘運動』被捕」為由,拒絕對相關港人發出簽證。在宏觀層面看,該法案還主張華府日後出台任何與香港相關的政策時,都要考慮「香港是否依舊擁有獨立自主」,本質是重申《美國—香港關係法》的大前提。魯比奧就在聲明中表示,法案是為了「重申美國對香港自由民主的歷史性承諾」。

值得一提的是,魯比奧介紹這項法案時,特別提及去年11月以「香港眾志秘書長」身份訪問美國的黃之鋒,當時二人曾會面合照,魯比奧稱對方「impressive and thoughtful」,形容二人的會面進一步堅定了他推動《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立法的決心。黃之鋒則表示樂見美國隨著香港局勢變化而調整對港政策,並期待法案通過。這種層次的港美互動乃近年少見,假如成為恆常聯繫,可能開啟了新一代泛民的國際路線,北京難免感冒。

對此,香港特區政府迅速表態,認為外國議會在並無憑據的情況下作出有關跨境執法的批評,旨在干預香港事務,不可接受。去年 CECC 就「一國兩制」問題批評北京、第一次提出《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之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亦強烈譴責,稱CECC 「歪曲事實、對中國內政充滿偏見」,要求CECC「停止破壞中美關係的錯誤言行」。假如法案正式通過,北京的不合作態度,只會比對《美國-香港關係法》更鮮明,亦難免研判黃之鋒承繼了李柱銘、陳方安生等的美國網絡遺產。

過去中美兩國之間就人權、民主等議題,始終未有共識,因此美國國會在面向選民時,不時打出「中國人權牌」,這已是中美的常態。「香港牌」一直未出現,不過因為香港議題對美國選民而言太遙遠、陌生,對催票毫無幫助。一旦香港成為國際新聞常客,魯比奧這類曾競選總統、而且依然有選總統潛力的年輕議員,就有了打「香港牌」的誘因。不過魔鬼在細節,法案就算通過,是否執行、如何執行,權責都在總統,但議員就有了責任監督之。所以到了最後,彈性依然屬於特朗普。備而不用的,就是籌碼了。

小詞典: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Congressional-Executive Commission on China)

2000年由美國國會法案授權成立的獨立委員會,職能是監察中國法治和人權發展狀況,包括整理受中國政府壓迫的人員名單、與中國境內 NGO 保持聯繫與合作、促進中美人權交流合作等。委員會每年要向總統及國會提交關於中國人權法治狀況的年度報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