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3日星期二

沙地圍剿卡塔爾的背後

近日,海灣合作委員會(Gulf Cooperation Council, GCC)內部爆發嚴重分裂,成員沙地阿拉伯、阿聯酋及巴林突然跟卡塔爾斷交,3個「阿拉伯之春」後混亂不堪的國家:埃及、也門及利比亞都有跟隨,響應的還有度假天堂馬爾代夫,各國旋即開啟全方位制裁。完全被鄰國包圍的卡塔爾,在陸路、海路和空域都陷於孤立,儘管坐擁世界最大規模的主權基金、巨額能源儲備,但國民依然出現信心危機,超市物資一度搶購一空。

變相宣戰建盟主地位

沙地等國的行動理由,表面是「卡塔爾支持恐怖分子」,例如穆斯林兄弟會(Muslim Brotherhood)、 原是其分支的巴勒斯坦哈瑪斯(Hamas)、鄰國伊朗支持的真主黨(Hezbollah)等,這說法也得到美國總統特朗普的Twitter「加持」。然而,在國際關係圈誰都知道,最支持激進分子(是否恐怖分子可自行定義)的中東國家,從來都是沙地。即使不算該國跟阿爾基達(al-Qaeda)、「伊斯蘭國」(IS)千絲萬縷的幕後關係,單是來自沙地到各國的「聖戰士」、沙地政府資助各國建立的激進學校,已令其「恐怖分子搖籃」的身份當之無愧。

沙地真正的盤算,大概是利用特朗普上台後的全球不可測性,渾水摸魚,通過與美國深化合作協議,穩住對方,然後高姿態向卡塔爾「變相宣戰」,希望鞏固自身的遜尼派盟主地位。

說起來,卡塔爾外交也不是真的完全偏向沙地對家,只是卡塔爾作為人口不足300萬的小國,希望採取獨立自主的外交路線,發揮像新加坡那樣的關鍵樞紐、溝通各方作用,提升軟實力之餘,也要吸引不同陣營的資本。因此,不少被沙特集團視為對手的勢力,都得到卡塔爾青睞,沙特早就視之為眼中釘,擔心卡塔爾成為海灣的「顛覆勢力」,有點像北京擔心香港為「外國勢力」利用一樣。

卡塔爾最被沙特集團顧忌的聯繫,首先是伊朗。伊朗和沙特分別作為什葉派、遜尼派龍頭,已經在中東多國進行代理人戰爭。去年初沙特和伊朗矛盾升級,雙方斷交,卡塔爾卻只是召回駐伊朗大使,和伊朗的經濟合作依舊。兩國不但共同開發油氣田,卡塔爾還斡旋了多起伊朗人質事件,卡塔爾政府網站上,更一度發出聲明,稱王室認為「伊朗是促進區域局勢穩定的不容忽視的力量」。後來官方宣稱聲明是「俄羅斯黑客」所為,但真相無人能知,沙特已足以借題發揮。

卡塔爾與沙特的另一個矛盾,則源自「阿拉伯之春」。沙特集團支持埃及軍事強人如穆巴拉克、塞西等,卡塔爾則高調為對家穆斯林兄弟會背書,後者在沙特眼中與「恐怖組織」無異。穆斯林兄弟會反對沙特奉為國教的瓦哈比教派,也反對君主制,而且在中東各國都擁有支部,也有滲透基層社會的能力,具有由下而上搞革命的群眾本錢。以窮奢極侈聞名的沙特王室,對此深為忌憚。

卡塔爾傾向穆斯林兄弟會,又和它的王牌媒體半島電視台在「阿拉伯之春」的角色糾雜一起。半島台由卡塔爾政府資助創辦,在中東媒體當中最傾向自由派,在「阿拉伯之春」扮演了塑造、引導輿論的關鍵角色,例如反覆報道穆斯林兄弟會代表「民主精神」,批評獨裁政治、君主專制,除了真的影響了事件進程、讓全球觀眾相信了整場運動的論述,還讓沙特感到被指桑罵槐。隨後半島台頻頻批評沙特國內獨裁、人權問題,沙特認定是卡塔爾王室在背後,早就打算施壓。沙特那些等待接班的王室新生代,比上一代更勇武,例如出兵也門的強硬行為,都是他們啟動,以宣示不惜一戰的姿態。這次的卡塔爾危機,就是他們的一籃子計算催生。

小詞典:瓦哈比派(Wahhabism)

伊斯蘭遜尼派分支之一,被西方視為原教旨主義,主張一切歸依《古蘭經》,反對世俗化,對異教徒文明展開聖戰。瓦哈比與沙特王室的結盟關係長達數世紀,是沙特統一阿拉伯半島的關鍵力量,目前信徒分佈於海灣國家。沙特王室出巨資在各地推廣瓦哈比派清真寺與伊斯蘭學校,換取教士對王室的國內特權默不發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