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特朗普競選之時,他就高調宣稱「氣候變化是謊言」,威脅退出《巴黎協定》,現在「兌現競選承諾」,其實並不令人意外。關於此舉的是是非非,雙方觀點不可能調和,我們倒不妨從另一角度思考:究竟美國退出協定後,誰是贏家?
從美國國內看,最直接的受益方,自然是傳統化石能源產業。《巴黎協定》對簽署國的碳排放量訂下具體指標,限制了碳排放量最集中的化石能源業發展,產業巨頭需要額外資金,購買碳排放限額,從而提高生產成本,實力有限的則面臨被逐出市場。一旦約束被撤銷,傳統能源產業鏈內的各大企業將如釋重負。
「另類右派」扳回一局
與傳統能源相關產業工作的勞工群體,當然也是短期受惠者。早在《巴黎協定》簽署時,就有反方研究顯示,協定將導致美國在未來20年損失數百萬個傳統就業崗位。這些崗位對新技術的要求不高,是美國低學歷、高齡藍領集中分布所在;但只要傳統能源行業振興,這些工人的就業崗位,也能再存續一段日子。
這些工人正是特朗普的重要票源,換言之,特朗普的「另類右派」陣營本身,在鞏固基本盤的角度而言,也是贏家。在白宮內部的權力鬥爭,領導「另類右派」的「國師」班農(Steve Bannon),早前失勢予特朗普的女婿庫什納(Jared Kushner),現在又扳回一局,特朗普長女伊萬卡(Ivanka Trump)反對退出協定也無補於事。而這也是特朗普典型的做生意、搞平衡、搞對沖的那一套。
但在國際層面,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卻肯定是輸家,這被廣泛視為自動放棄全球氣候治理的領導地位,以至放棄整個地球的道德高地。這樣一來,美國兩大對手:中國和歐盟,難免漁人得利。當然,如果中國嚴格兌現《巴黎協定》,勢必會衝擊一些傳統產業,也無法依賴發展粗放經濟來增加國內生產總值(GDP)。
然而中國近年積極拓展軟實力,不斷高調支持全球氣候治理、承諾節能減排,剛表態稱會繼續推動《巴黎協定》,並呼籲其他國家攜手,以示自己是「負責任大國」。這對中國在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影響力而言,極其重要。
何況中國政府合法性的建立,已逐漸從無所不用其極搞發展,過渡到滿足人民生活品質追求,不少中產對食品安全、環境污染等議題十分關注。長遠而言,北京必須推出可持續發展經濟模式,而要做到這點,必須打破傳統產業的既得利益,就像美國那樣。這項既得利益的政治能量不容低估,而現在中國堅持《巴黎協定》,並以美國作反面教材,其實也是借助外力,促進國內改革和利益分配。
歐盟的情況也大同小異。歐洲在清潔能源應用、節能減排等走在世界前列,但在全球治理的話語權,一直不如中美兩大國。現在歐盟諸國高調批評特朗普,除了得到全球氣候治理的話語權,也顯示了在共同防衛、貿易等其他關鍵議題上,與美國的嚴重分歧,得到自立門戶的機會。早前德國總理默克爾發出「歐洲命運掌握在歐洲人手中」的宣言,憑藉《巴黎協定》爭議,歐盟應可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規範力」(normative power),而這概念是和美國影響力此消彼長的。特朗普退出協定前夕,中國總理李克強正訪問德國,中國和歐盟已經發表聯合聲明,稱無論美國作何選擇,中歐都將致力於全球氣候治理合作。歐洲迎來中國,取代美國參與全球治理,已是大勢所趨。
至於全球人類作為輸家,這卻是另一回事了。
小詞典:《巴黎氣候協定》
2015年12月,聯合國氣候峰會中,195個成員國通過《巴黎協定》,取代《京都議定書》,通過各國碳排放量,共同打擊全球暖化。但協定並無強制力,各國落實寬限期不一,不少評論擔心只是一紙空文。美國右翼則認為協定犧牲發達國家利益,卻容許中國等國家暫緩達標,一直持反對態度。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