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馬宣布與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斷交,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全面建交,中斷雙方超過一世紀的外交關係。消息貌似震撼,其實一切有跡可尋,巴拿馬多年前就謀求跟北京建交,只是北京基於當時的政策考慮才暫緩執行。現在北京全力打壓民進黨政府的國際空間,巴拿馬則面對鄰國基建的潛在競爭,加上拓展運河工程開支龐大,近年又經濟下滑,雙方建交,哪個角度都是順理成章。
台灣評論界對未來的外交形勢憂心忡忡,擔心邦交國會「歸零」。然而,這實在是過慮,因為這是必然出現的事。台灣剩下的邦交國之中,有價值的只剩下梵蒂岡一國,中梵建交是超越兩岸關係的頭等大事,我們曾多次介紹過不同模式,其中以「越南模式」最可行,其實也已在倒數階段。連最困難的梵蒂岡也有望解決,其他那19個台灣邦交國,或小或窮,面對北京的援助誘因,很難有抗拒的動力。
基建外交早對準拉美
以往北京要把台灣邦交國拉過來,多多少少還要逐一「做工作」,但近年通過建立自己的國際平台,已足以讓小國主動投懷送抱。例如中國與葡語國家合作的「澳門論壇」,把昔日的台灣邦交國聖多美列入觀察員,聖多美面對優惠可望而不可即,對台「友誼」自然容易生變。又如拉攏非洲國家的「中非論壇」,唯獨台灣邦交國不獲邀請,令台灣在陳水扁上台時還有8個非洲邦交國,到了今天只剩2個。台灣曾嘗試東施效顰,2007年舉辦過第一屆「台非元首高峰會議」,但無以為繼,辦了一屆就沒第二屆,更成外交界的笑話。
台灣邦交國當中,超過一半(11個)在拉丁美洲,那是台灣外交的最後橋頭堡。一來不少拉丁美洲國家獨立較早,與民國淵源較深;二來美國有意保留拉美作為台灣外交後院,也為拉美維繫亞洲軍訓的基地。但哥斯達黎加、巴拿馬等相繼與北京建交後,台灣的壟斷已經破局,北京在拉美的組織「中拉論壇」,有了這些中美洲大國為槓桿,對剩餘台灣邦交國的吸力自然大增。早前中資企業聲稱在尼加拉瓜興建「尼加拉瓜大運河」,真相撲朔迷離,尼加拉瓜是又一台灣邦交國,可見中國的基建外交,早就對準拉美。只要再下一城,骨牌效應就會出現。
在中國崛起、對外大興土木、大舉輸出遊客的年代,沒有一個國家為了本國利益,會拒絕和全球數一數二的大國建交。形勢比人強,台灣外交部的工作,應該是及早研究有甚麼「實質外交」的平台,可以維繫國際活動能量,就像索馬里蘭、北塞浦路斯、納卡爾諾-卡拉巴赫等不被承認的國家那樣,外交工作比正常國家挑戰更大。這樣的平台不止是經貿辦一類編制,更要利用民間外交、非政府組織等身份,或效法庫爾德人、猶太人等以人民身份建立國際網絡,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特朗普上台時,還有台灣人夢想美國承認台灣,殊不知講求務實的特朗普對台灣的保護,可能更不如從前。
小詞典:巴拿馬運河
連接太平洋、大西洋的運河,1880年由法國斥資興建,然後被美國接手,1913年啟用,是全球最具戰略價值的運河之一。美國在巴拿馬曾長期佔有「巴拿馬運河區」作為殖民地,控制運河之餘,也令巴拿馬變成附庸國。運河在1999年回歸巴拿馬主權,同時改由和黃運作,目前美國、中國分別是運河第一、二大用戶。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