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4日星期三

冬奧的政治(下):納粹德國宣揚軟硬實力

昨天筆者談及冬季奧運的政治,除了上屆索契冬奧,前南斯拉夫1984年舉辦的薩拉熱窩冬奧,也是高度政治化之作。

冬奧場館淪為防空洞

南斯拉夫是繼1980年蘇聯後,第二個共產國家獲選舉辦奧運會,可看作是冷戰期間「低盪政策」(Detente)的體現(選舉主辦國時,是兩大陣營關係最好的時期),而同年夏季奧運會在美國洛杉磯舉行,這本來象徵「大和解」,只是為蘇聯出兵阿富汗之後導致的杯葛潮所破壞。

以蘇聯為首的共產陣營雖然杯葛洛杉磯奧運,以報復西方集體杯葛1980年莫斯科奧運,但又要令薩拉熱窩冬奧搞得有聲有色;南斯拉夫雖然跟蘇聯不和,但畢竟是社會主義國家,而且希望告訴世人,沒有強人鐵托(Josip Broz Tito,於1980年病逝),依然一切如常,對這場冬奧也分外注視。

其實,當時南斯拉夫內部的各加盟共和國及各種族已經劍拔弩張,企圖爭取更大自治權,貝爾格萊德當局首要確保冬奧期間沒有恐怖襲擊,也不能令世人發現種種內部矛盾。

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解密文件,當年薩拉熱窩冬奧要面對克羅地亞人、阿爾巴尼亞人、塞爾維亞人、阿美尼亞人,甚至是巴勒斯坦人、伊朗人、利比亞人的威脅,情況相當複雜,只要稍有差池,南斯拉夫的亂局可能提早出現(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的戰爭也是於蘇聯末年已經出現,反映「老大哥」已經有心無力)。最終冬奧完滿閉幕,輿論盛讚,畢竟南斯拉夫是僅有左右逢源的國家,東西方媒體都疑中留情。南斯拉夫以為渡過了難關,殊不知一切都是掩飾,十年後,薩拉熱窩冬奧的場館,淪為居民逃避內戰的防空洞,相當唏噓。

更有爭議性的冬奧,還有1936年在德國阿爾卑斯山市加爾米施-帕滕基興(Garmisch-Partenkirchen)的一屆,當年夏季奧運會亦在德國柏林舉辦,乃納粹德國宣揚軟硬實力的里程碑。1933年,即公佈1936年奧運主辦城市後兩年,希特拉掌權,全球響起杯葛奧運的聲音,希特拉不得不承諾容許猶太人、非洲人等參賽,又清除街上所有「禁止猶太人進入」路標。但蘇聯、西班牙依然率先抵制,更另起爐灶,美國的決定,成了其他國家的指標。當時美國國內猶太人一致反對參賽,黑人團體則希望透過參與奧運,打破希特拉「德意志血統最優秀」的思維,最後美國奧委會主席布倫戴奇(Avery Brundage)到德國考察,對納粹採取的措施頗為滿意,留下如此名言:「運動不應與政治混為一談。」爭議聲中,美國最終派出運動員參賽,各國跟隨,希特拉將冬奧當作夏奧的總採排,舉辦之後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就爆發了。

今屆南韓平昌冬奧已經被金正恩「騎劫」,到了下屆2022年冬奧,則是在北京舉行,屆時不知道又會出現甚麼主軸?

小詞典:低盪政策(Détente)

又稱「緩和政策」,指冷戰中期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的階段,美蘇兩國尋求直接對話,以減低爆發熱戰的可能性,軍備競賽也開始放緩,以1975年雙方簽訂《赫爾辛基條約》為「大和解」高峰。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破壞了低盪政策的互信基礎,一個時代遂宣告終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