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日星期二

2017-2018回顧與前瞻大趨勢(四之一)

每年的國際大事回顧,總是一連串的流水賬,誰人當選、哪裏有內戰和恐襲、或者大國簽署哪些條約,幾乎是約定俗成,而這些大事的演繹,往往跟本地、經濟、娛樂、生活等大事回顧完全割裂。

但假如我們以一個宏觀框架理順過去一年的國際大事,再前瞻2018年的天地,又會怎樣?

一、特朗普、馬克龍、約翰遜:共享經濟打破壟斷,也打破政治壟斷

「共享經濟」的概念自然並非始於2017年,但去年在世界各地都進一步成熟,已經顛覆了傳統經濟運作,各行各業都出現「Uber化」苗頭,新生代都在想怎樣利用科技,釋放人的剩餘產能,去打破中介機制的壟斷,同時改變非黑即白的身份認同。

主流政黨被取代

其實,被打破的,在政治層面,同時還有各地主流政黨的壟斷: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上台,被各地媒體評為去年頭等國際大事;他得以當選,就是靠「另類右派」的媒體動員,來取代傳統共和黨的精英機器。至於,他當選後的種種驚人之舉,無論國際層面的孤立主義也好,只有本地人關注的改革宗教捐獻法案也好,其實都是要鞏固自己的動員機制,多於有什麼宏大藍圖。

2017年當選法國總統的馬克龍,以及他的對手極右派馬琳勒龐(Marine Le Pen),同樣是依靠全新政治動員機制,來打破左右兩派戰後對法國政壇的壟斷。在英國脫歐投票後,躍躍欲試想另起爐灶的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同樣是在看準這個空子。未來各地的選舉,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的新型政治動員,會是不能逆轉的趨勢,而從中也可以變出無窮商機,不少創投已經針對這個新興市場而出現。

二、班農、郭文貴:人工智能演算法則,與極端主義興起

特朗普在歷史的地位,可能只是一個過客。畢竟他是一個傳統生意人,不見得對「另類右派」的意識形態衷心擁護,也不見得真的有魄力改造美國,何況他還要照顧家族利益。但特朗普團隊內,卻可能有這樣的人,那就是筆者心目中2017年的真正風雲人物:美國另類右派「國師」班農。特朗普的限制穆斯林入境禁令、種種打貿易戰的威脅、乃至興建墨西哥圍牆等創意,幾乎都是來自班農,而據班農所言,要不是特朗普親信如女婿庫什納、加上共和黨主流派等共同阻撓,去年的天翻地覆,遠不止於此。班農中途離職,影響力卻繼續上升,甚至有傳他考慮在特朗普不能完成任期時,自行競逐總統。班農的憑藉,除了他代表的意識形態,還有他掌握的技術:通過人工智能演算法則,固化激進主義的支持,讓過去不能宣之於口的「政治不正確」表述,堂而皇之出現,並成為一個群體的信仰。相信在未來,利用這種方式固化一個群體,作為自己權力基礎的「狂人」,會在不同時空不斷出現。去年流亡海外的內地富商郭文貴成了網絡紅人,聲言要和班農合作搞「網媒」,可能是其中一例。他們的目的不一定是要當選、執政或革命,因為在新時代,「權力」的定義再不一樣,單純觀察誰佔據台上位置,已顯得過時。

小詞典:班農(Steve Bannon,1953-)

特朗普委任的「首席策略師」,並非來自權貴家庭,而是工人出身,先後在名校喬治城大學、哈佛大學畢業,曾從軍多年,然後加入高盛銀行工作,繼而開拍電影,再創立「另類右派」新聞網站「布萊巴特新聞網」。2017年8月18日,班農辭去白宮職務,但明言依然和特朗普有直線聯繫,普遍相信他以在野身份配合特朗普,而保持了體制內的話語權,影響力可能更勝從前。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