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0日星期二

南蘇丹獨立之後:繼續分裂,不如不獨?

南蘇丹是全球最年輕的聯合國成員國,在數十年漫長的蘇丹內戰後,終於在2011年以99%的公投支持度脫離蘇丹獨立,一度令人憧憬這塊石油資源豐富的土地,能否創造一個民主、經濟奇蹟。

獨立不久又內戰

自此南蘇丹遠離國際視線,但後續發展卻不是「快快樂樂生活下去」,而是完全走向另一個軌道:獨立不到3年,南蘇丹再次陷入內戰,規模更慘烈,卻更少人注視,因為那些年,北蘇丹政府簽訂的經濟合作條款已被推倒重來,各國企業已各取所需,南蘇丹獨立的「外圍目的」已達,其他也就大可按下不表。

南北蘇丹戰爭的根源可追溯至殖民時期,北蘇丹以穆斯林為主,基本上是埃及文化的附庸,南蘇丹則以當地傳統信仰和基督徒較多,也較受西方意識形態影響。

不過,歸根究柢,戰爭還是因為非洲傳統部落意識凌駕國家意識,令「一國」框架形同虛設。問題是,南蘇丹本身也是多族群國家,所謂基督教信仰也是高度「本土化」,並不能真正作為國家統一的基石,到了獨立後,這些族群矛盾便全面爆發。

南蘇丹作為全球最落後國家之一,各國除了有興趣投資石油,就沒有其他關注,令國家基建相當原始,大部分人倚靠傳統農業、畜牧業為生,兩個最大族群丁加人(Dinka)和努爾人(Nuer)就是靠粗放式畜牧為根本歷史傳承,經常遊走尋找水源,「搶地盤」是家常便飯。

南蘇丹獨立後的政府,由丁加族那位長期戴上牛仔帽的「國父」基爾(Salva Kiir)擔任總統,努爾族的Riek Machar 擔任副總統,兩個族群之間的爭鬥,也蔓延至政府和軍方內部派系之中。基爾大權在握後,一如其他非洲國家的「國父」,成為鼓吹集權的獨裁者,2013 年將 Machar撤職,努爾人以武力回應,族群衝突演變成內戰至今,一發不可收拾。與此同時,南北蘇丹邊境衝突依然時有發生,這也是兩國獨裁者煽動民族主義的手段之一。

美國是南蘇丹獨立主要推手,一來為了弱化被華府列為「準邪惡軸心」的北蘇丹,二來也是要染指資源,但對這場新內戰,從沒有動員輿論報導。相反較積極調停的,卻是中國,畢竟中石油是南蘇丹石油開採投資最多的公司,因為內戰無法正常投產,設施也受破壞,2016年更將駐當地人員撤離,南蘇丹政府又要求不能完全停產,令中石油進退失據,為了自身利益、能源考量、大國形象,北京自不願南蘇丹內戰無限期持續。但要成功解決當地傳統部落矛盾,那只能是電影劇情,加上不同族群背後都有不同勢力,內戰很快就變成代理人戰爭,任何國家要獨自調解,都幾乎不可能。

南蘇丹獨立至今已經六年多,內戰估計令數十萬人死亡、數百萬人流離失所,對本來已經百廢待興的經濟,破壞得比和北蘇丹的戰爭同樣嚴重。何況丁加族、努爾族內部也充滿支派,只要制度不理順,內戰基因沒完沒了。當年幻想一場獨立公投可以令明天更好的輿論,今天卻已一掃而空。

小詞典:基爾(Salva Kiir Mayardit,1951-)

南蘇丹總統,丁加族人,於1960年代的第一次蘇丹內戰期間加入南方叛軍,頗有戰功,逐漸成為南蘇丹頭號軍事領袖,2005年成為蘇丹第一副總統,繼承因飛機失事身亡的南蘇丹前任領袖。他力主南蘇丹完全獨立,獨立成功後成為開國總統,但自此大權獨攬,頻頻被指違反人權,激起其他族群不滿,南蘇丹內戰隨即爆發。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