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5日星期四

澳洲:中國「銳實力」的實驗品?

上周筆者談及《經濟學人》為中國度身訂造的一個新名詞——「銳實力」(Sharp Power),被用作例證的國家,首先是澳洲,令這個貌似與世無爭的區域大國,忽然成了地緣政治熱點。

中澳陷入不信任狀態

澳洲自10年前「脫洋入亞」政策開始後,一直希望在中美兩國之間找尋平衡點,一方面以西方民主自由國家、美英亞太代言人自居,另一方面積極發展教育產業、大量吸收新移民,並以此吸引中國資金投資房地產和第一產業,也就是要搭「中國崛起」的便車。

不過,到2017年,中澳關係冷卻不少,中國大使館「監視」留澳學生、介入大學「辱華」事件、澳洲禁止中資收購農產品公司、減少臨時工作簽證、澳洲不讓華為鋪設海底光纖等新聞,已經令兩國陷入一種全方位不信任狀態。

面對中國在澳洲投下大量資本,以及大量投資移民和留學生,澳洲人自可輕易感受到中國的巨大影響。中資發展的商場和住宅、大量華人學生、水貨出口店、滿街的超級跑車(甚至用來示威)等等,似乎已經成為「新澳洲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結果,澳洲也和新加坡一樣,產生被中國「買起」的戒心。去年年中,澳洲爆出政黨接受與深圳官員關係密切的富商黃向墨的政治捐款,以發表對中國有利的政治言論後,最後一根稻草彷彿出現了,針對中國的輿論,一時間,變得鋪天蓋地。隨後澳洲政府宣佈禁止國外政治捐款,總理滕博爾更暗指中國影響澳洲政治,中國外交部當然「嚴正抗議」,兩國關係跌入冰點。

不過,言論上的針鋒相對,無改中國商人繼續在澳洲大量投資的事實;另一方面,澳洲政府無論怎樣強硬,也不見得會冒險犧牲經濟。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日益下降,特朗普上場後興起孤立主義,澳洲要平衡自身在亞洲的角色,缺少了美國作為後援,就顯得底氣不足。何況澳洲近26年經濟長期增長這個「經濟奇跡」,一定程度上,都是靠中國資本和中國移民十多年來在澳洲投資的成果;當資金長年與中國政、商界連上關係,無影之手愈見影踪,澳洲希望保持距離時,已積習難返。美國退出 TPP後,澳洲、紐西蘭、日本、東南亞各國繼續討論下去,澳洲更與日本簽訂新軍事協議,都可看作是回應中國「銳實力」的國家行為。但一天不改經濟對中國的依賴,這些舉措,大概是回應國內壓力的形式主義,重於實際功能,要逃避「銳實力」,談何容易?

至於澳洲民間潛在的「反華」輿論,也同樣值得憂慮。2017年的種種中澳爭議,在澳洲已經產生了很大反響,保護主義、本土主義又開始興起,雖然不大可能回到數十年前那個充滿種族主義的澳洲,但針對華裔新移民的歧視,卻可能出現。在澳洲本土有影響力、但早已落地生根的華裔,也可能被看作是北京的「第五縱隊」,有了「銳實力論」,歧視就有了「理論基礎」。類似情況,在東南亞各國也正在發酵中,大勢所趨,怕是未能免俗。

小詞典:澳洲華諜爭議

2017年,不少外電報導中國統戰部在澳洲、紐西蘭活動頻繁,操控當地媒體及社團,去影響政治運作,其中涉及間諜活動,及收買本國政客等,被西方輿論看作中國發揮「銳實力」的例證。中國對此嚴詞駁斥,澳洲則通過連串法案打擊「外國勢力」。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