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談及香港在國際關係的「白手套」角色,無論在英國殖民時代,還是「一國兩制」下的特區,都是異曲同工。雖然從國家的角度,一切都是以「大格局」理解,但要「白手套」的功能落地,必須一般小市民感受到成為「手套」的實利,否則單是談論「一帶一路」、「大是大非」,始終是上層社會結構的專利。
美資公司不可租用星光行
香港冷戰時崛起,可謂全靠韓戰時成為各方「白手套」,其中「由下而上」的一面,就值得今天的「白手套」重溫。
韓戰期間,後來被稱為「愛國商人」的霍英東先生,曾有眾所周知的角色。外界有指霍英東在韓戰時靠「走私軍火」起家,他一直沒有對此談論,直到80歲生日後接受傳媒訪問,才對往事全面回憶。
他提到韓戰時,擁有10多艘船及一間修船廠,並透過這些資源,把不同物資運送到交戰各方,特別是突破西方的封鎖,令中國大陸得到寶貴的資源。但霍英東自言背後的動機,並非完全出於「抗美援朝」、「抗破禁運」的理念,對此他當時的認識其實並不很深;同時他又提到此舉並非為賺錢,因為這個方法賺到的錢並不多。他表示運送物資是出於愛冒險、愛挑戰的性格;至於有沒有運過軍火,他則在訪問中斷言否認,強調物資只包括橡膠、輪胎、西藥等。
假如上述回憶屬實,霍英東在韓戰期間的行為,只是利用了大環境,配合自己的小環境,希望從中拓展事業,這是相當「香港人」的舉動。其實二戰之後,霍英東早期的生意,已經充份利用香港的這種夾心角色。只是在美國眼中,這些行為,就是利用香港的獨特地緣政治位置、充當北京「白手套」,不可能是個人行為,自此就把霍英東列入報復名單。最著名的是霍英東擁有的尖沙嘴星光行,美資公司都不可租用,最後他也要「賤賣」物業告終。與此同時,上述行為、加上被美國針對的歷史、一直沒有獲得港英政府認同的履歷,令霍英東深深得到北京信任,令他成為無可爭議的愛國商人,影響力貫串了整個回歸歷史,則屬後話。
從霍英東的案例,我們再回看目前美國審理中的何志平案,可能有主流演繹之外的另一角度。在美國眼中,何志平服務的基金會、從事的工作、接觸的非洲權貴,一律都是在利用香港的獨特身份,承擔北京「白手套」的角色,而坊間輿論普遍對此深信不疑,很少相信一切是「個人行為」。然而對何志平而言,卻說不定此舉部份動機,也和那些年的年輕霍英東一樣,並非為了個人賺錢,而是出於「愛冒險、愛挑戰」的性格,加上香港人的身份可以承擔這類角色,成為國際人物,要是同時還可以對國家有間接利益,就是一份理想工作。對大多數香港人而言,也許都具備這種「由下而上」當「白手套」的本能,香港的價值,亦全在於此。
小詞典﹕聯合國軍
1950年,北韓進攻南韓後,聯合國通過84號決議文成立「聯合國軍」參戰。當時,擁有否決權的蘇聯聲稱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而缺席投票,「聯合國軍」亦就此成立,由麥克阿瑟擔任總司令,21個國家在美國帶領下組成,與朝鮮人民軍及中國人民志願軍對戰。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