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Facebook(fb)因為洩露用戶隱私醜聞,股價大跌超過一成,不少名人公開呼籲離開fb。究竟fb會否邁向覆亡?不久前,香港fb流傳一段極廣傳短片,內容是「fb只是老人家才用」,震撼一代人。然而,這並非今年才開始的趨勢:兩年前,某青年活動問參加者喜歡以什麼社交媒體溝通,選擇Instagram的就佔90%以上,選擇 fb的只有個位數。
虛擬世界無限細碎化
與此同時,離棄fb的還有大量高端用戶,這也是全球現象。可以說,在包括筆者在內的不少老用戶心目中,fb最有價值之處,早已「死」了。問題是,fb擁有龐大critical mass,又不可能即時死亡,任何工具要完全取代fb,亦不可能,於是虛擬世界進入了無限細碎化的無政府年代。真正影響國際關係的,往往是這些趨勢,而不是領導人講話的離地日常。
利益申報:雖然筆者的fb專頁共有20多萬粉絲,但面對這趨勢,筆者感到快樂。正如多年前在訪問中被問到是否很享受在fb「呃like」、要分享「成功秘笈」,就坦言很厭倦fb,只是知道脫離不了,不應該像某些前輩般逃避,才將之變成工作;因為不欣賞那個世界,才經營個人專頁,那樣可以自負盈虧請團隊協助打理,個人時間就可以節省,而且避免被本質上100%不認同的演算式牽着鼻子走。
這不是事後孔明,相信不少資深Facebook用戶,都發覺Facebook正被某種劣質文化壟斷。追本溯源,Facebook的營運模式,就是需要用戶「參與率」吸引其他用戶發佈資訊,而無論怎樣調節公式,容易「參與」的,永遠是譁眾取寵的內容,因為這是人性。不少人經常和筆者說,希望我們建立一些高質專頁、高質內容,但口裏說不,按鍵習慣卻很誠實:正如大家口中說不希望世界盃又是「荷蘭叻」,然而發現今年世界盃真的沒有荷蘭、也沒有「荷蘭叻」,卻若有所失。假如一切無政府主導,最高點擊的內容是甚麼,看看氾濫的內容農場、傳統媒體網絡版的留言,即一目了然。假如建立一個分身帳號,順其自然隨便加朋友,到了5000之數,生活時報的Newsfeed,肯定是100%的垃圾缸。
和以圖像主導的Instagram相比,Facebook更鼓勵就任何題目發表「意見」,但有意欲經常發表意見的人,卻往往是在現實世界話語權有限的人,內裏固然有真知灼見,但更多是為存在而存在。他們「閱讀」Facebook,不是為了消化內容,而是以「keyword search」的方式掃描,只要見到某些字眼、圖像,就會條件反射的發表偉論,毫不理會訊息本身的意思。在現實世界,遇到這種人,一般人會避之則吉,不會一般見識;但到了Facebook,這思維卻主導了秩序,只要擁抱人棄我取的立場,就成為小圈子KOL,劣幣驅逐良幣,正常人更沒有積極性發聲。假如相信社交媒體是社會的延伸,而Facebook演算式有了這樣的客觀效果,一般人在正常生活怎樣看待「煩膠」,也就怎樣看待Facebook。
慢慢下來,喜歡深入研究議題的,會發現他們的關注永不能在Facebook演算式出現,就會轉移到Medium那種為長文章度身定做的平台,又或回到最原始方法,製造封閉群組,只和三五知己分享。至於講求吃喝玩樂的一般人,只需要生活訊息,也很討厭衣食住行都被政治化評論,會寧取Instagram圖像,因為那種視覺溝通多少有些subtlety,和諧得多。開宗明義知道自己談話內容無聊、只是打發時間的青年,又不會像「老人家」那樣,渴望自己的偉論被傳檔,情願「用完即焚」的使用Snapchat。即使是Facebook的初衷:分享個人生活和感受的人,現在更愛以Whatsapp group、Telegram選擇受眾,否則在社交媒體,任何真性情、真意見都會受到抨擊,這卻不是一般人喜歡的泥漿摔角。
結果,「老人家」開始壟斷了Facebook,他們比年輕人更渴望被認同,比年輕人有更多時間,也更難學習使用其他新平台,有共鳴的話題不是懷舊、就是片面的正能量或負能量,加上揭秘式舊聞,這就是一代退休人士的人生。各地親政府團體發現了這趨勢,正變本加厲的利用;親建制組織從前是社交媒體票房毒藥,現在趨勢卻反其道而行。與此同時,就像俄羅斯「普京媒體學」那樣,最激進一極的網上存在,卻被有意無意的鼓勵,結果令主流中間人,慢慢感到意興闌珊。
由於「老人家」以自己一代的價值觀、或小圈子的套語參與社交媒體,而不了解「分身」的概念,遇上家人、朋友在社交媒體,只會以現實世界的身份互動,習慣把玩笑和抽水當作生死抉擇,結果子女往往乾脆shut down,就像在現實世界一樣。筆者不時遇到長輩,煞有介事的問某個若干年前的Facebook post背後是甚麼意思,或為在某個名人帳戶發現一個錯字公告天下沾沾自喜,但在現實世界,卻已不知有漢。回眸一看,一些老相識還在重複十年前的Facebook行為,每每有衝動說句:嗯,還在這裏呀?還在垃圾缸中cap 圖、改字、找碴?
然而,這樣的Facebook,單純作為一盤生意,依然是十分化算的;作為鞏固某一種群組、某種思維的工具,也依然十分奏效。因為Facebook「老人家」依然是一個龐大的同溫層,而且正加緊壟斷這個被新一代遺棄的老平台,正如主流媒依然是叫座不叫好,但還是屹立不倒。所以用戶又不敢徹底離開它,只能以越來越犬儒的態度,繼續若即若離的使用,毫無感情的使用。事實上,這不單是社交媒體的變遷,也是國際社會世代交替、分層社群的發展趨勢:既然改變不了,就只能勉強維持在舊世界的最低度存在,同時選擇、建構屬於自己的群組,結果各個群組之間的溝通意欲進一步降低,社交網絡的出發點已經被完全逆轉,世界並沒有變得越來越緊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反而越來越抽離,未來威權主義會更盛行,但多元群組的思維卻也愈發堅定。在這個時代,如何理順自己的存在,你說呢?
小詞典:Cambridge Analytica
英國政治顧問公司,專研大數據分析,2013年成立,業務主要是通過分析網絡數據,對各地選舉作出策略性建議。2018年3月,被指竊取五千萬Facebook用戶數據,其中Facebook的角色為何,與美國大選、英國脫歐公投等的關係正被調查中,但已引發龐大醜聞。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