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5日星期四

後蒂勒森時代與特朗普的brinksmanship

我1月17日曾在本欄談過特朗普撤換國務卿蒂勒森的傳聞,當時筆者掌握的訊息是會在2018年1月出現,現在雖然晚了兩個多月,但還是證明了美國外交界的資訊總體無誤,而接下來的形勢發展,也足以令人更擔心。

明顯不是針對一人

蒂勒森和特朗普的分歧,以及下任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的形象,我當時也已談論過,外交界也大概已經消化了種種可能性。

根據往績,特朗普通過新的國務卿大刀闊斧,推行自己「真正」的外交方略,例如重新制裁伊朗、全方位打貿易戰、同時淡化和俄羅斯的戰略矛盾,以有意無意間為「通俄門」的嚴重性降溫,或再啟針對穆斯林的入境、移民政策,都可算意料中事。

特朗普對蒂勒森不滿的一大原因,除了是有根本立場分歧,也在於作風:其實不少外交方略,都可以高調宣示立場,然後輕輕放下,不一定需要改變事情的本質,卻可以在過程中得到其他周邊效應,這就是所謂「brinksmanship」」(邊緣策略)。

北韓金氏一家正是這方面的箇中高手,前提是要一個完全能控制的外交團隊,才能全方位掌控「brinksmanship」的火喉,特朗普快將親身上陣和金正恩交手,要比併「brinksmanship」功力,自然要先整頓內部團隊。

但這次撤換蒂勒森,還是帶來想像之外的震撼,一來在於通過Twitter的公布方式,二來限令立刻交接和盡快生效的「過渡」安排,一切都不留情面。蒂勒森並非無名無姓的嘍囉,本身就是石油大亨,這類人無論是否在政府、誰掌權,都屬於不應開罪的人,特朗普卻公開羞辱他,明顯不是針對一個人。

蒂勒森上任前,外間本來擔心他立場偏頗,偏袒石油商利益,會輕啟戰事,想不到效果完全相反,蒂勒森幾乎成了特朗普團隊最溫和的一人,經常對特朗普施政予以制約。

這固然是蒂勒森的個人取向,但也屬於共同聲音:在過去一年,美國媒體經常戲稱在共和黨主流派、傳統右派陣營,存在一個「全國救國委員會」,通過「犧牲」個人聲望,「挨義氣」加入特朗普團隊,制約他的瘋狂政策,以「拯救」國家。目前擔任白宮幕僚長的凱利將軍,就是典型例子,外間一度希望有了這位德高望重的軍隊高層輔助特朗普,一切會回到正軌。

但蒂勒森以這種方式被解僱,明確反映了特朗普對「救國委員會」陽奉陰違的不滿,雖然目前不會劍指凱利,但訊息肯定傳向了和蒂勒森合作無間的夥伴。這裏有誰?不知道,但也許包括國防部長馬蒂斯,和國家安全顧問麥馬斯特。這兩人也是軍隊出身,上任前,外間也是擔心他們行激進路線,特別是馬蒂斯綽號「瘋狗」,作風強悍,想不到在特朗普政策映襯下,都一律變成「溫和派」。龐培奧上任後,特朗普面對的內部制約肯定會越來越小,也更容易盡力測試自己的政策,大起大落的外交宣示陸續有來。以美國的體制,真正帶來結構性改變的外交行為,始終不容易;但單單作為「brinksmanship」手腕,卻已足夠有餘了。

小詞典:馬蒂斯 (James Mattis,1950-)

美國國防部長,海軍陸戰隊退役四星上將(2013年退役),曾任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北約盟軍最高司令,2016年獲特朗普委任時尚未「過冷河」,需要特別批准。馬蒂斯領軍作風強悍,曾對登陸伊拉克的海軍陸戰隊下令「專業、有禮貌地殺死遇到的每一人」。他紀律嚴明,終生未婚,有「戰僧」之稱,深得軍人認同,一方面高調反對奧巴馬的中東政策,但在對俄、對朝、氣候變化等立場都和特朗普分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