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查理周刊》恐襲案後,全國舉行「共和遊行」,除了成為該國歷史上的壯舉,也有來自約四十國的領袖參與,頗能作為檢視法國全球地位的指標。究竟誰出席、誰不出席,以下是值得注意的重點:
一、法國政要空群而出,極右政黨國民陣線領袖馬琳勒龐卻不獲邀請,理由是其政黨理念與遊行理念不相容。但該黨目前已成為法國主流政黨,馬琳勒龐也是當地最具影響力政客之一,支持度有時甚至超越兩大陣營領袖,遊行缺少她,彷彿埋下不祥伏筆。
參加與否 各有盤算
二、美國僅派出處理歐洲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及駐法大使參加,總統奧巴馬事後備受批評,白宮也公開表示悔意,但真相可能比「難以短時間安排總統保安」更複雜。奧巴馬一直對是否進一步干涉伊斯蘭國(IS)舉棋不定,若親身出席遊行,或會令國內主戰派氣勢更盛。他現在只希望任內有一兩件外交事迹名留青史,例如與古巴復交,但對高風險的伊斯蘭世界,已失去上任時的熱情。
三、歐盟各國領袖集體亮相,包括德、英、意、西班牙等大國,還包括較令人意外的土耳其總理,儘管大權獨攬的土國總統埃爾多安沒出現。作為重要伊斯蘭大國,土耳其近年一直被國內激進分子困擾,在歐亞身份之間徘徊,這次派出總理出席,也是一種妥協。
四、俄羅斯派外長出席,原因自然不是支持言論自由,而是支持法國反恐,故此以外長為對口單位,反映普京對歐洲制裁的不滿,以及乘機宣傳「普京模式」的意欲。一些急於投靠西方的東歐國家領袖也高調出席,例如上台不久的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以及未被眾多國家承認的科索沃總統等,露面都有與單純關注《查理》恐襲案不一樣的政治意涵。
五、法國動員不少關係友好的法語系非洲國家元首出席,例如貝寧、加蓬、塞內加爾及多哥等,這些國家都是前法國殖民地。在法國總統奧朗德身旁顯眼位置的,卻是馬里總統凱塔(Ibrahim Boubacar Keita)。他獲安排正中位置,因年前法國出兵馬里平亂與打擊激進伊斯蘭叛軍,被視為奧朗德任內重要政績之一,獲法國國內馬里社群高度肯定。但同樣被法國出兵干預的中非共和國,則未有派出代表。
六、不少「阿拉伯之春」後變天的阿拉伯國家,從前與法國關係密切,但變天後出現變數,例如這次突尼斯派出總理,埃及派出外長,利比亞則沒代表。沒變天的阿爾及利亞、黎巴嫩等也僅派外長;只有與西方關係依然密切的約旦,則由國王與王后親自出席。這反映阿拉伯各國對內部穆斯林反彈不無擔心,對言論自由與宗教尊重之間的平衡,也有和法國輿論不一樣的研判。
七、中國作為崛起中大國,只派駐法大使出席,報道方式亦與俄羅斯一樣,着重這是「反恐遊行」,卻把「言論自由」輕輕放下。
由於中國不少國民接觸國際資訊都是通過《環球時報》一類官方媒體,整件事情就很容易被簡單化為「一宗死了十二人的恐襲」,讀者自然容易覺得「這也期望元首出席是小題大做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