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利亞恐怖組織博科聖地夷平兩鎮,連同早前集體綁架女學生等事件,暴行駭人聽聞,國際社會卻沒太大迴響,除了地區傳媒大事報道,就只能佔據國際媒體的一角,與十二人被殺的法國槍擊案完全不成比例。究竟背後原因為何?
對西方主導的國際輿論而言,尼日利亞不具備即時新聞價值,博科聖地活躍已久失去「新鮮感」,暴行傳播有「效益遞減」效應,而且缺乏現場直播「有圖有真相」的視覺震撼,都是顯然易見的解釋。法國案件則剛好相反,發生的時、地、人出乎一般意料之外,受害者充滿足以被延伸的故事,地點處於歐洲文明中心,而又有大量第一手圖片與視頻,傳媒鋪天蓋地報道就容易得多。
雖然博科聖地也希望吸納各國激進分子,但不像伊斯蘭國(IS),並未有明確號召全球同志加盟的大動作,還是停留在西非區域層面,只要他們不主動拍攝恐怖短片放上網,尼國政府又態度曖昧,能揭發暴行的便只能依靠傳統渠道,即是在當地的國際組織及記者。
不過,就媒體角度而言,這又往往成為羅生門的溫床,因為國際組織經常有意無意誇大情況,以論證自身的存在價值;而願意走進這些地方的記者,亦大多具明顯取向,容易遭立場相反的陣營質疑。
自顧不暇 免惹麻煩
技術層面以外,博科聖地始終未成為國際關注點前列,還有一籃子原因。正如本欄昨天講述,尼日利亞軍方不大希望國際社會的「煽情報道」影響內政,他們縱然極需要更新軍備,但擔心自身違反人權的行為被一併干涉,心態有點像其他強人政權,情願「國內問題、國內解決」,這樣的態度自然被博科聖地充分利用。事實上,這組織早已超越「國內」層面,卻能利用這些非洲國家的心態,在尼日利亞、喀麥隆、尼日爾與乍得等國邊境遊走,慢慢便自成一國。
至於世界列強政府,對捲入西非事務有心照不宣的顧慮。試想假如各國內部輿論都密切關注博科聖地,乃至出現要求本國介入的聲音,她們可如何回應?對美國來說,阿富汗、伊拉克及敍利亞等中東亂局,已令其手忙腳亂,無論是否出兵或退兵、怎樣出兵或退兵,都令奧巴馬進退失據,目前絕不具備關注西非的動機與能力。
尼日利亞前宗主國英國近年甚少獨自行動,對非洲較積極的法國雖曾出兵西非馬里反恐,但這與國內極龐大的馬里社群有頗大關係,鮮有純粹為人權而干涉勢力範圍外的「閒事」。若果全球反恐焦點由中東轉向西非,各國不得不對整個地緣政治策略作調整,目前看不到任何誘因要這樣做。至於伊斯蘭政權,憂慮國內激進勢力與西非激進派合流惟恐不及,不會主動自找麻煩。結果,國際媒體已「消化」了博科聖地殘暴的事實,這就成為「 track record 」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