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6日星期五

星港「腹地」此消彼長?

學界一直有「腹地」的概念,一般泛指為大都會供應資源、內需與勞動力的廣闊大陸。香港雖是中國特別行政區,但本來並不單以內地為腹地。

據日本學者濱下武志的《香港大視野:亞洲網絡中心》,從東北亞到東南亞的八大範圍,都可算作香港的廣義腹地,包括:一、華南往華中的沿海地方;二、廣東南部眺望珠江三角洲地帶;三、中國西南(香港經貴州、雲南到四川);四、東南亞北部(越南、老撾、泰國北部等);五、東南亞半島及其島嶼;六、南海的海洋腹地;七、台灣;八、日本、韓國、俄羅斯的西伯利亞與中國東北部。

但香港回歸以來,一邊倒之勢愈發明顯,這除了因為是政治議題,也是其他腹地逐漸不向香港大開方便門之故。以東南亞為例,香港一直希望簽訂「香港—— 東盟自由貿易協定」,中國外交部也願意推波助瀾,但作為東盟關鍵國家的新加坡頗反對,主事官員私下說是「拖後腿」。

長袖善舞於國際網絡

同時,本來各地對港的優惠政策,會否因內地與香港的界限日漸模糊而受影響,也值得憂慮,台灣即屬典型例子。

反觀新加坡,鄰近國家一度對其不甚友好,本來更難發展腹地。但新加坡是獨立國家,政府充分利用自身地理位置,積極參與多個屬於不同地緣政治板塊的遊戲,久而久之,發展出比香港更多元化的國際網絡,儘管不是所有網絡都可視作腹地。

究竟新加坡參與多少國際地緣政治遊戲?論雙邊經貿,該國積極與中國發展關係,明顯要搭「中國崛起」的便車,也懂得避免刺激北京,對北京感到敏感的行為(如香港雨傘運動)都會適度表態保留或反對。

再說內需、勞動力與資源,星洲一直當馬來西亞(某程度上還有印尼)是天然腹地,經常有意無意間強調與兩國的特殊關係。在近日的新年倒數,主持人最後時刻還不忘哀悼亞航空難遇難者等「兄弟」;馬航客機出事時,新加坡也以半自家事的姿態緊密關注。

在區域整合,新加坡在東盟內部十分活躍,成立大量東盟研究中心,甚至肩負東盟的大腦角色。東盟不少涉及國際法的工作,都以新加坡意見為重要參考。

此外,新加坡通用語言包括印度泰米爾語,境內有不少印度人,「小印度」更十分著名。縱然當地有一些潛在種族問題,來自南亞的外勞(如孟加拉人)也對待遇頗不滿,但南亞已成為該國另一重點關注面,譬如中印關係的研討會,不少都在新加坡這中立方舉行。

新加坡亦利用與印尼及大馬的關係,發展和伊斯蘭世界的經濟交往,乃至與杜拜並列亞洲重要物流中心。即如伊斯蘭債券,該國二○○九年便發行,可謂順理成章,難度遠較香港低。

同時,外交上星洲依然依賴美國,一直相信經濟靠中國、戰略靠美國的「對沖戰略」,與美方的反恐情報合作相當緊密,也曾高調請求美國不要離開亞太。從前新加坡是英國殖民地,軍隊為以色列秘密訓練,這些網絡到今天不無餘熱。

筆者沒水晶球,但純粹以趨勢前瞻五十年後星港各自的國際化程度,乃至還有多少腹地可依賴,香港恐怕難以樂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