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3日星期一

《臥虎》:特朗普國師的「中美衝突論」

特朗普的對華政策究竟會怎樣?到目前為止仍是言人人殊。難以理解的原因,主要是他的中國政策幕僚太少,而僅有的已曝光幕僚又不受傳統精英重視,令人懷疑他們的立場有多少能夠變成現實。

從特朗普競選到當選,高調以「中國問題專家」身份受訪的,只有不太懂中文的經濟學者納瓦羅(Peter Navarro)教授,他是現任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主任,筆者也曾對他介紹。最近,他2015年的著作《臥虎》(Crouching Tiger: What China's Militarism Means for the World)翻譯成中文版,大家不妨閱讀一遍,以理解這位當朝紅人的基本思路。

《臥虎》圍繞一個基本主題展開:「中美之間是否終有一戰?能否避免戰爭?」全書的理論基礎,大概是源於國際關係理論大師米爾斯海默教授(John Mearsheimer)的「進攻性現實主義」,再加上他個人的領悟。在本書開篇,納瓦羅回顧了「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這習近平曾引述的經典歷史案例,以帶出對當代中美關係面對的安全困境。

習近平認為中美能越過陷阱,但納瓦羅則認為中美對彼此的意圖都難以了解,只能觀測對方的實力(尤其是軍事實力),結果在缺乏世界政府調停和管理的環境下,中美之間便存在持續的互相猜忌與顧慮。在他看來,惟有深入了解中國的戰略意圖和戰略實力,才能對未來的中美關係判斷。

那麼在他眼中,中國的戰略意圖是甚麼?答案很簡單:正從守勢變成攻勢,從過去主張「保衛領土」、「保衛海上運輸線」,變成近年來東海、南海咄咄逼人,讓人懷疑中國有意顛覆東亞地區既有的地緣勢力均衡,進行富侵略性的戰略擴張。讓納瓦羅作出判斷的重要依據,乃中國近年急速發展的「非對稱」戰略實力。在書中,他不僅對中國的軍事預算、戰艦戰機製造、核武儲備等軍事力量點評,更關注中國的潛艇、飛彈、網絡攻擊實力,認為正是後者讓中國有了以低成本的武裝力量(如一枚超音速飛彈),摧毀美國高成本戰爭機器(如一艘航母)的「非對稱實力」。純粹從軍事投入的成本收益考量,美國若要遏制中國在東亞擴張的野心,將花費遠高於中國的戰爭資本,顯然不划算;在納瓦羅看來,這正是中國對美國的戰略優勢所在。

接下來納瓦羅對台灣、朝鮮半島核問題、東海、南海、南亞中印邊境爭端等區域熱點,逐一勾勒。按照納瓦羅的論述,在上述爭端地區,美國或擁有切實利益(如南海的自由航行權)、或是有關鍵盟友,而中國與上述周邊國家隨時可能爆發的衝突,都有可能將中美捲入大戰,輕則是慘烈的持久戰,重則引發核戰。至此,納瓦羅得出結論,稱無論是從意圖上、還是能力上看,中美之戰都似乎難以避免。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爭議地區之所以存在衝突風險,以和複雜的歷史糾葛密不可分,但納瓦羅列舉各個潛在「戰場」時,對歷史背景著墨甚少,分析亦受局限。他本人的專業領域亦非軍事,在上述大篇幅關於中國軍事技術、戰力和戰略對抗模擬的論述中,技術性細節同樣屈指可數,學院派是不會對這類論述認真看待的。

為了彌補這些缺陷,納瓦羅採訪了數十名有美國政府、軍方背景的專業人士,大幅引述他們的分析。然而這寫作手法的缺憾也顯而易見:在種種情景模擬中,納瓦羅及其採訪的專家們,都反復強調中國與美國兵戎相見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而這些觀點,早已存在於美國對華政策圈,並沒有為當下中美關係的分析作出原創性的補充。從這一角度上看,本書前三分之二的內容,更適合被看做對美國政界、軍界既有的「中國憂慮」的整合。

在本書的末尾兩章,納瓦羅把話題從「戰爭」轉向「和平」,而他對中美和平的可能性,自然不樂觀。民主黨的智囊傾向相信,密切的貿易往來,能夠緩解兩國緊張的關係,這也是目前各方不認為中美之間會爆發大戰的結構性因素;納瓦羅則認為和中國進行的貿易,對美國而言是「損己利人」,進一步加劇了中美衝突的可能。在這一環節,納瓦羅終於回歸自己的專業領域,但他對中美貿易的觀察和推論,也不是數據派的,對反方的數字幾乎毫無引述。例如以美國為代表的國際社會接納中國加入 WTO後,中國正式與世界經濟接軌,納瓦羅認為這一決定的代價是「超過七萬家美國工廠關閉,失業和低度就業的勞工數量最終會超過兩千五百萬人,讓美國欠了中國上兆美元」,但因果關係的推論,就難以輕易確立。

首先,這一統計數字本身存在諸多爭議,美國本世紀以來,就業崗位減少,不僅是因為美企將工廠轉移至海外,更與生產自動化密切相關,後者對傳統就業崗位的衝擊,不亞於貿易。其次,針對「中國製造」,納瓦羅的分析也過於片面:因為正是中國較低的生產成本,讓美國消費者得以享受較低物價,但對此納瓦羅隻字不提。至於人民幣是「操控匯率」的觀點,雖然已被不少主流經濟學者駁斥,但納瓦羅依然照用不誤。當得知納瓦羅獲得特朗普內閣提名時,美國經濟學界多抱以驚訝態度,不是因為立場,而是因為他的「使命」,讓方法論過份粗疏。

然而,儘管納瓦羅對「中美之戰」的演繹,不乏片面和誇張成分,但他的分析絕非不值一讀。恰恰相反,讀者需要關注的並不是書中對潛在軍事衝突的渲染,而是納瓦羅、以及他所代表的「另類右派」,在審視中美關係時的分析框架。在奧巴馬時期,米爾斯海默等傳統現實主義者都被冷落,「合作共贏」是中美官方輿論的主流基調;而即使是米爾斯海默本人,也是相當學院派的學者,筆者曾有書面之緣,深覺其性格開朗、務實,不會像納瓦羅那樣隨便基於簡單的意識形態推論國際形勢,也不會輕易認可特朗普的外交路線。

但事實還是清晰的:正是在民主黨管治時期,中國的綜合國力(包括軍事實力)暴增,美國作為超級大國的地位相對下滑。自由主義者往往強調,中美合作帶來雙方「絕對收益」的增長,利多於弊;但在宏觀層面,中國崛起、東亞地緣政治格局發生巨變,都已經是客觀事實,倘若從「相對收益」看,中國顯然是大贏家,而美國在亞太地區乃至本土的利益,確實將被中國衝擊。從前,美國決策者對此視而不見,但如今特朗普「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正是旨在扭轉這一趨勢。特朗普時代出現,意味著久被冷落的現實主義思維重新主導對華政策,而要了解這一華府新視角,納瓦羅的《臥虎》,無疑正是入門讀物。不過,特朗普是不可能照單全收的,納瓦羅負責是開天殺價的角色,其他傳統精英、幕僚則負責落地還錢,這才符合特朗普的「做deal」之道。

小詞典:進攻性現實主義(offensive realism)

美國芝加哥大學國際政治教授米爾斯海默創立的國際關係理論體系,用以描述大國政治。它基於數個假設:國際體系處於無政府狀態、大國具備進攻性軍事力量、一國的意圖難以被別國把握、大國是理性行為體、生存是大國首要目標,而大國為了捍衛自身存在和利益,只能和潛在對手先發制人競爭。在此基礎上,進攻性現實主義認為大國之間更有爆發衝突的可能性,是為「大國政治的悲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