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英時代,香港作為國際著名自由港,沒有在意和各地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因為本身已經足夠自由。然而,目前數字上已拋離香港的新加坡,同期卻積極簽訂了數十個FTA,把新加坡的國際經貿關係不斷提升,以致香港在回歸後也開始簽署一些FTA。
不過,因為專才不足,目前除了和內地的《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只落實了和紐西蘭、智利、歐洲自貿區(即沒有加入歐盟的剩餘角色)的FTA。至於期待已久和東盟的FTA,等了多年,依然是等待果陀。
根據最新經濟數據,東盟10國整體是香港第二大貿易夥伴,僅次於中國內地;而香港作為一個非國家級別的經濟體,也是東盟的第八大貿易夥伴,反映雙方經貿往來的頻繁程度。對北京而言,香港與東南亞國家不僅經貿往來頻繁,更有深厚的社會文化聯繫基礎;在中國資本大舉進入東南亞市場的今天,香港若能以FTA的身份參與中國在東南亞的項目,也會為中資帶來不少便利。
因此,在北京支持下,香港在2014年開始就與東盟正式啟動FTA談判,其實之前已經醞釀了一陣子。按當時規劃,這FTA預計最遲在2016年就應該完成談判並生效。
在過去兩年,香港與東盟各國談判代表前後共進行了8輪談判。根據香港政府的訊息,在2016年中,香港與東盟方面就FTA四大內容達成了「共識」:通關手續簡化、檢疫標準統一、撤銷技術相關貿易壁壘、增強經濟學術合作。去年年底,港府透露香港-東盟FTA有望在2016年底如期完成談判。
然而2016年已經過去,談判依舊進行中。今年1月,香港特首梁振英答記者問時表示,港府正積極與東盟各成員國就FTA談判細節磋商,力求在三月底前完成。如今步入5月,FTA依然未落實,能否在這屆政府任內完成,尚未可知。就算能在7月前公佈,時序也和設想中的慢了很多。在國家強勢推動下,依然遇到阻滯,究竟為什麼?
首先,香港對東盟進口商品實行零關稅,而香港向東盟出口的商品,被徵收的關稅也不超過10%。雙方談判的核心議題,很快就進入更敏感的「服務自由化」議題。早前美國與各國談判TPP,也因為類似議題舉步維艱,遑論香港?關鍵是香港在金融、航運管理等服務雖然發達,卻與新加坡的優勢高度重疊,一旦服務自由化,香港對新加坡的衝擊,就變成零和遊戲。香港-東盟FTA落實後,根據經濟學者分析,唯一經濟可能受損的東盟國家,正是新加坡。而新加坡一直是東盟大腦,主導了東盟對外協定的過程,談判中橫生枝節,也就可以理解。新加坡其中一個論點,就是香港不是主權國家,假如要和東盟簽訂FTA,可以通過中國進行。這類討論明顯是拖延時間,參與的人,也心知肚明。
此外,東盟與香港還有意向在雙邊投資領域建立更高準則。尤其是東盟方面,希望香港能在對東盟投資過程中,加速技術引進、轉移,而非集中投資廉價勞動力。這些議題涉及香港、東盟對自己經濟發展階段的評估,討價還價之處甚多。因應涉外經貿談判的重要性,假如港府能增聘相關專才,也許是下屆政府應考慮的議程了。
小詞典: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
以東盟十國為主體的區域自由貿易協定,其它參與國包括中國、日本、南韓、印度、澳洲、紐西蘭等。中國對RCEP的態度尤其積極,外界一度視其為中國對抗 TPP 的戰略部署,而在美國退出TPP後,RCEP的潛力大增。RCEP 是一個「尋求最大公約數」的FTA,如果香港與東盟完成了更高標準的自貿談判,加入 RCEP,就顯得順理成章。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