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5日星期二

研判北韓的誤區:金正恩究竟要做什麼?

在剛剛過去的 「太陽節」,北韓並沒有如外界預期般核試,但中美俄日韓朝多邊關係依然緊張,不少朋友擔心戰爭一觸即發,或提出種種解決北韓問題的(一廂情願)想法。然而,究竟我們對真實的北韓戰略有多了解?月前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兩名學者Ralph Cossa和Brad Glosserman撰寫報告《撥開北韓疑雲》,釐清了不少迷思,頗值得一讀。

報告站在美國角度,從三方面闡述了北韓問題的6個論斷。在對金氏政權的觀察上,作者認為金氏並非「瘋狂」政權,而是一直以高度理性行事,這一點在金正恩身上也沒有改變。回看北韓近20年與美國、中國,乃至以聯合國為代表的整個國際社會就核問題的周旋,我們不難發現,平壤在核武、導彈的研發和測試上,始終緩慢而堅定地向前推進,反倒是國際社會無力阻止平壤的決心。箇中關鍵,在於平壤金氏政權能夠準確理解對手的戰略思維,知道他們對北韓核武的底牌,因此才能在不招致激烈反彈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推進研發。

這就聯繫到報告第二個論斷:北韓核武和導彈技術的研發,根本上是為了維護平壤自身定義的「國家安全」,是純粹的內在考量,而不是應對國際社會或美國的挑釁。一個久為外界忽視的事實是,東北亞、乃至全球局勢的變化,對北韓核武研發的進程幾乎沒有影響。美國政府換屆、南韓內政動盪,都沒有加速或減緩北韓核武、導彈研發的進程,一切只是按部就班。換句話說,無論對家領袖是特朗普還是奧巴馬、朴槿惠還是金大中,北韓都會找到理由/藉口,推進其「先軍政治」。

那麼,國際社會有什麼應對措施?報告指出了兩個被廣泛認可、但並非事實的誤區。其一,美國(和不少其他國家)一直相信,只要改變中國的態度,就能根本改變北韓,但作者認為這是不現實的。從意願上看,北京雖然也表現出對平壤核決心的不滿,但平壤金氏政權的崩潰、朝鮮半島由南韓主導統一,始終不符合北京在東北亞的戰略利益。在中韓戰略互信有限的情況下,北京不會有「寧可放棄金氏政權、也要迫使北韓棄核」的決心。從能力上看,北京對平壤的實際控制力,在過去二十年,也已被持續削弱。金正恩上台後,對政權內部「知華派」高官大清洗,近期金正男也被暗殺,更暴露了北京對金氏政權的無力。

其二,美國一直以來,堅持對北韓採取外交施壓、經濟制裁,甚至數次威脅使用武力,但作者認為,這些姿態都不能解決北韓問題。回顧當代國際政治史,經濟制裁作為戰略手段的效用十分有限,最顯著的案例即是伊朗:美國對伊朗實施了數十年經濟制裁,並沒有讓伊朗放棄核武研發,最終還是從談判協商入手,才暫時制止了德黑蘭。加上北韓不是伊拉克、敘利亞,假如美國對北韓「先發制人」,不僅中國不會認可,南韓、日本也會被波及,這些後果,都讓美國威脅動武的言辭難令人信服。

最後,報告對未來北韓趨勢,作出兩點前瞻分析:首先,金氏政權並不如外界想象的脆弱。儘管近年屢有北韓高官外逃,但整體來看,金正恩對北韓政治軍事力量的控制、國內社會的控制都十分穩固,美國不能指望金正恩政府短期內會崩潰。其次,北韓留給美國的決斷時間已經不多,平壤在推動核武、導彈研發的道路上只會繼續向前,一旦彈道導彈技術取得突破,美國本土安全將直接受威脅,屆時美國將更被動。如果美國和國際社會不能盡快扭轉平壤的戰略姿態,第二次韓戰的爆發,並非不可能。

特朗普的北韓政策存在嗎?

這樣的結論,自然十分悲觀。然而對照特朗普上台後的戰略,我們也看不到解決北韓核問題的方案。相較於特朗普競選期間種種口若懸河的說辭,今天美國政府的對朝立場已相對清晰,並有以下可識別的特徵:

第一,特朗普要徹底放棄奧巴馬提出的「戰略忍耐」(strategic patience) 政策,轉而對平壤進一步施壓。在近一個月,特朗普政府先後對敘利亞阿薩德政權和阿富汗 ISIS 據點做出強硬軍事行動,無疑是在展示與奧巴馬有別的戰略決斷力。
第二,特朗普更堅持要求中國對付北韓。雖然在剛剛過去的中美領導人峰會上,特朗普與習近平並未就北韓局勢達成共識,但隨後二人再度就北韓問題通電話,特朗普更在 Twitter 上透露「中國正與美國合作、美國拭目以待」的訊息,這都反映了特朗普將北京置於解決朝核問題方案的重要地位,企圖以此換取中美關係的其他籌碼。
第三,特朗普眼中的美韓、美日戰略同盟關係日益增強。特朗普與日本安倍政府的密切往來始於他當選後的一刻,美國與南韓也不顧中國強烈反對,共同決定提早部署「薩德」反導彈系統,背後的訊息,相信是日韓將附上更多區域安全的「責任」,也就是為美國的保護結算。
與美國的舉措相比,中國在公開場合的姿態顯得較為克制,背後的醞釀卻可能更具體。北京固然呼籲各方保持克制,提醒美朝兩國避免「迎頭相撞」,但這類說辭在過去數年已經反覆多次,影響有限。華盛頓強調北京亦認同「目前北韓的行為不能繼續放任」,但這類原則上的共識如何轉化為具體政策,依舊成疑。與此同時,解放軍據報卻正陳兵中朝邊境,並進行了誓師儀式,訊號既是給美國的,也是給北韓的:假如如何一方發起軍事衝突,中方不會忌憚出兵,履行韓戰結束後對朝的「基本責任」。也就是說就算美國推翻了金正恩,中國也不會放棄維持北韓這樣的附庸國存在。

根據純戰略分析,北韓的存在,對中國、美國合理化各自的戰略擴張,都有百利而無一害。除非金正恩突破了雙方能容忍的底線,分別是對美國本土真正構成威脅,或一旦崩潰時放任難民衝擊中國邊境安全。天馬行空的想,對中美最有利的破局方法,其實是雙方聯手推翻金正恩,扶植一個中國信任、美國也能接受的北韓政權,確保不會越過底線,而繼續從前的互動。金正恩自然也察覺自己可能成為棄子,加強宣傳玉石俱焚的決心,只會更盛。

小詞典:戰略忍耐(strategic patience)

美國奧巴馬政府對北韓政策的代名詞,主張美國在北韓主動作出讓步之前,拒絕與北韓進行協商、談判,只會將北韓邊緣化。策略雖然沒有激化朝鮮半島局勢,但也未能阻止北韓進一步研發核武,也未能達到本來目的,因此被美國右派廣泛批評。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