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6日星期四

《緊急狀態》:真.戰地記者的視角

近年國際局勢動盪不安,從南亞、中東到歐洲,宗教衝突、種族紛爭、恐怖主義、難民浪潮等,始終是每日國際媒體報道的焦點。在遍布戰火硝煙的電視畫面之外,紛爭地區社會生活的「日常」,始終較少反映在新聞報道中。然而,民眾在衝突陰影中生活的細節、觀感和訴求,才是真實的世界。為了令國際關係沒有那麼離地,德國伊朗裔作家凱爾馬尼(Navid Kermani)的新作《緊急狀態》(Ausnahmezustand: Reisen in eine beunruhigte Welt)很值得一讀,他以自己深入世界多個動盪、衝突區域,與當地社群交流互動的經歷為基礎,為大家呈現了處於「緊急狀態」地區的真實一面。

我者他者穿梭轉換

凱爾馬尼探尋危機地帶的行程從開羅起步,走過南亞喀什米爾大街小巷,亦記錄了中東的阿富汗、伊拉克、伊朗、敍利亞、巴勒斯坦的戰火和紛爭,最後在意大利蘭佩杜薩島(Lampedusa)駐足,以當地迷人海濱風光與難民潮之間的尖銳對比作結。與傳統主流媒體側重數據分析、事件跟蹤的報道方式有別,這本書字裏行間,充滿着對各式各樣普通人情感的忠實描摹。他們或是對種族紛爭歷史的記憶,或關乎不同社群對宗教信仰的解讀,都是對「人性」這一人類社會最核心、又最深奧之概念的拷問。

跟循作者筆觸,讀者可以沉浸在上諸般紛爭細節之中,用一個普通人的眼光,在歷史與當下、「我者」與「他者」之間穿梭轉換。不少衝突地區都是伊斯蘭文明所在地,然而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意識到,「伊斯蘭」絕非一個臉譜化、公式化的存在;恰恰相反,它在南亞與中東文化呈現出的特質,在不同社群、國族的發展命運中,都發揮著不同的影響。作者更進一步通過對普通人情感的描摹,探尋宗教、種族紛爭背後的淵源,例如何為「伊斯蘭」?為何在上述地區暴力衝突不斷?教派之爭、種族矛盾在歷史中糾纏而成的鬱結,會否有解開的一天?

然而在書中,這位德國記者並沒有就上述問題提供最終答案——畢竟,完全解惑是不可能的。那麼,作者觀察、交流和記述的意義何在?一言以蔽之,是為了「理解」。摒棄傳統的「宏大敘事」手法,撇開政客們激情洋溢的宣言,作者用最日常、最微觀的視角,為我們呈現了衝突地區民眾之間互動的點點滴滴,以期與讀者一道,認識當事人面對戰火與紛爭有何種情緒、何種思考、何種訴求。因此,我們可以觸及衝突地區民眾對戰火的厭倦、和對信仰的執著,可以感受顛沛流離逃避戰亂的人們對生活的渴望,亦可以看到救濟者秉持超越國族的人性光芒。以上種種,並不足以化解矛盾、消弭紛爭,但它們著實呈現出各個「緊急狀態」的複雜多面性。

很多問題本身,並不存在一勞永逸的解決捷徑,但「試圖理解」,本身已是對生命的尊重,亦是我們每個人可以盡到的一份責任。當我們選擇某一視角來體察與感受現實,我們也就選擇了自己與世界溝通的立場。從這一意義上看,你我都不再是「局外人」。閱讀國際關係,不正是應作如是觀?

小詞典:克爾瑪尼(Navid Kermani)

德國作家,生於西德,父母是伊朗移民,也持有伊朗國籍,妻子也是伊斯蘭學者。他曾在德國和埃及讀書,持有博士學位,研究當代伊斯蘭教,不時在媒體發表評論文章,已出版十多本著作,曾獲不少國內獎項,主題都是根據親身經歷,探討東西文化衝突。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