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係愛好者對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建構主義等理論想必不會陌生,但往往是其他非主流理論,更能見人所未見,例如「女性主義國際關係理論」。主打陽剛的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場後,是否正是女性主義發揮的年代?
開始跟軟實力理論重疊
在眾多國際關係理論派系中,女性主義是十分年輕的,不過源自九十年代,批判主義(Critical Theory)進入國際關係領域之時。這學派的宗師恩洛伊(Cynthia Enloe)是美國克拉克大學(Clark University)國際政治教授,她在《性別並不足夠》(Gender' Is Not Enough: The Need for a Feminist Consciousness)一文,開宗明義指出現實主義、自由主義等範式,都忽視了女性在國際關係的作用,本質上是充斥「男性氣概」的產物;而「國際關係女性主義學派」的要義,正是充分發掘女性在學術討論、政策規劃、執行過程中,與男性不同的天賦特質,以一種所謂「女性主義的自覺」進行研究。恩洛伊的代表作《國際政治的女性主義感覺》(Bananas, Beaches and Bases: Making Feminist Sens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就是這樣的例子,她針對普通女性從殖民時代至今的社會角色,解釋殖民主義、軍國主義等思潮,怎樣對女性角色加以限制。然後延伸的種種案例,大可按下不表。
經過十多年發展,國際關係女性主義學派的著作愈來愈多,並出現了數個支流,其中三大子門派,可概況如下:
‧「自由派女性主義」:強調女性平權意識,呼籲在國際政治、經濟交流中, 賦予女性和男性同等的社會地位,以打破國際政治對女性的「玻璃天花板」,這也是希拉莉去年敗選演說不斷使用的詞彙,暗示她的失利,只是「性別歧視尚未終結」。隨着近年女領導人頻頻湧現,自由派女性主義的表面訴求,似是開花結果。
‧「批判女性主義」:繼承了批判主義學派的思想,把女性放在整個社會結構的演化過程中考察。於是,「女性」被演繹為國際政治、經濟結構的中心,例如在東南亞經濟發展過程中,這學派認為若非女性在家庭、外勞等付出,男性的生產力不可能提升,東南亞的高速經濟增長也無從談起。以此延伸,香港得以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菲傭不但功不可沒,還可能是受忽略的關鍵。
‧ 此外還有更偏鋒的「文化女性主義」:它認為在處理國際事務上,女性天生比男性更優秀,例如女性在社會屬性上,沒有男性那麼富侵略性,更有望以和平協商化解分歧。所以出現女領導人,根本是人類的救贖。
面對當今國際政壇變化,女性主義的視角,自然也與傳統思維不同。例如面對中國崛起,傳統研究都集中在「權力」、「利益」等概念,分析中國日益增長的經濟、軍事實力如何影響利益訴求,進而改變國際權力分佈版圖。澳洲國立大學女性國際政治學者Evelyn Goh編纂的《發展中的亞洲:崛起中的中國影響力》(Rising China’s Influence in Developing Asia)一書,卻採取了截然不同的女性視角,將「權力」與「影響力」加以區分,指出二者並不直接聯繫。Goh發現,中國儘管經濟發展驚人、經濟和軍事實力大增,而東南亞小國面對中國時,感到巨大的權力不對稱,理論上,這些小國很難有抵抗的餘地;但在實際外交操作,中國的經濟、軍事實力,並不一定能轉化為對東南亞國家的影響力。這不僅牽涉東南亞不同利益集團的互動,更與中國外交的手腕、技巧有關。缺乏外交藝術時,只有硬實力,而沒有女性主義的柔性動作,往往適得其反。推演下去,就和軟實力理論開始重疊了。
另一個女性主義最能發揮的當代題目,就是特朗普現象。從去年大選至今,特朗普對女性的不尊重人所共知,一度讓女性主義者深感挫敗,但同時也是這學派論述的黃金機遇。在女性主義者眼中,特朗普代表的正是典型男權思維,而他上任後,擴充軍備、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對國際人道主義與民主推廣不屑一顧等,都是男權主義的反映。女性主義對特朗普外交的不滿,不單是因為特朗普本人的言行,更是整個女性主義學派Vs現實主義的體現,前者認為特朗普推崇抽象的「國家」概念、強調政府在國際事務的主導角色,正是對個體、社會權益的忽視和壓迫。女性主義強調將女性、個體與社會的利益訴求,置於核心地位,因此換句話說,女性主義國際關係的視角,天然就是超越國家、政府邊界的,與特朗普的世界觀,自然格格不入。
不過,女性主義在今天的國際研究依然非主流,除了所謂「男權壓迫」,自身問題也不能忽略。女性主義在研究過程中,往往強調以「女性主義的自覺」提出問題,卻不一定能對問題給予實證解釋,令演繹法主導的理論流於情感,難於驗證。在「科學論者」看來,研究方法、過程本身,根本不存在性別因素,女性主義存在的必要性,從一開始就受到質疑。加上特朗普一類領袖上場後,女性主義者的被逼害情結大幅上揚,強化了以抗爭者的態度進行研究,但在第三者眼中,缺失失去了客觀的專業精神。而左翼「政治正確」的思潮,近年激起社會龐大反彈,連帶令女性主義者那「為被壓迫群眾發聲」的光環,也一併打破,女性主義剎那間成了精英的離地玩意,和普羅大眾嚴重脫軌,甚至受到不少女性嘲弄。
希拉里的落選,對女性主義者而言,就是研究一大難題:究竟這位造型同樣陽剛的前第一夫人,是否女性主義的代言人?為甚麼那麼多「被壓逼」的美國群眾,並不支持希拉里,卻青睞財大氣粗、政治不正確的特朗普?假如這些問題難以解答,整個女性主義國際關係學派,還有存在價值嗎?你說呢?
小詞典:國際關係批判理論 (Critical theory of IR)
在現實主義、自由主義之外的另一大國際關係理論流派。它本身沒有固定、統一的理論框架,重點在於對上述兩大國際關係主流理論進行批判式分析、理論再創造。馬克思主義衍生的世界體系理論(world system theory),是批判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的代表之一,女性主義也可被納入這框架。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