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筆者談到領導捷克走出蘇聯陰影、實現民主轉型、啟發劉曉波《零八憲章》的哈維爾(Vaclav Havel);而在同一時代的東歐,與他齊名的大概就是波蘭的華里沙(Lech Walesa)。哈維爾死時極盡哀榮,健在的華里沙卻聲名狼藉,箇中反差,值得思考。
粗魯態度帶入電視辯論
哈維爾是一代知識分子的典型,華里沙則是典型工人階級代表。華里沙只有夜校畢業水平,然後就在造船廠當機電工人,叛逆、反抗威權的天性,也在工廠展現出來。他於1970年組織了一次罷工,遭防暴警察鎮壓,80名工人死亡,並因此入獄一年;自此更堅定要推翻政府,加入地下工運團體之餘,1980年再領導大罷工。這次運動對波蘭影響深遠,自此華里沙不僅受工人擁戴,更成立了團結工會(Solidarnosc)這獨立於共黨之外的工會聯盟,成為足以挑戰政權的武器。
隨着連綿不斷的工人運動,波蘭政府逐步開放選舉,團結工會候選人不斷從政府內部瓦解專制,華里沙也獲諾貝爾和平獎嘉許。1989年,波蘭在「蘇東波」被迫修憲,取消波蘭統一工人黨(PZPR)的專政地位,向多黨制轉型。1990年,波蘭共產政權正式終結,第三共和誕生,華里沙理所當然成為民選總統。華里沙也如哈維爾一樣,積極參與華約解體談判,為波蘭贏得一些外債減免,並推動波蘭加入北約和歐盟。
然而,華里沙執政後不久,抗爭人物執政的一切缺點便表露無遺。他在工運的最大領導力,就是懂得挑動工人的鬥爭意識,作為反對派,這才華自然難能可貴,可惜卻不適用於社會治理。共產政權倒台後,華里沙完全不懂執政,卻把鬥爭矛頭指向由團結工會組成的政府和議會,導致愈來愈多黨友跟他決裂。充斥內鬥的政府與政黨,也令投機分子趁機上位,他們往往憑藉對政敵的詆毀,贏得華里沙的信任。
華里沙因不滿團結工會對自己「排斥」,憤而退黨、組建新黨,但新黨在大選表現欠佳,內政一塌糊塗。1995年總統大選,華里沙將多年來養成的粗魯態度帶入電視辯論,令光環進一步減退,不少國民對有這樣水平的「國父」感到丟臉,終於他輸掉大選,勝出的更是共黨轉型後推出的接班人,距離共黨倒台只有五年,極其諷刺。此後華里沙持續被邊緣化,雖然死心不息,但2000年再參選總統時,竟然以1%的絕對低票慘敗,淪為笑柄。以國父級人物、諾貝爾獎得主的聲望,民望迅速蒸發到這境地,實在不容易。今天華里沙依然不時巡迴國際演講,但在國內已無人問津。
哈維爾做到的,華里沙做不到,固然有個人性格、背景的差異因素,但也是源自兩國總統虛實職權的不同設計。哈維爾雖然有龐大政治影響力,但制度上,處理政務的是總理,他自知不擅管理,也安於當精神領袖,沒有勞心介入政黨政治。不像華里沙依然要鬥爭下去,卻不懂治理,淪為專業官僚、政客的玩弄對象而不自知,悲劇就迅速出現。目前介乎兩者之間的,正是另一位曾被全球給予厚望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昂山素姬,她要有效管治就不可能保持「民主鬥士」光環,但要國際支持卻不可能過份與軍方妥協,對黨內外異見者,她的作風也相當獨裁。究竟她的歷史評價,又會怎樣?
小詞典:波茲南事件
1956年,波蘭波茲南市發生大規模罷工、遊行,抗議波蘭統一工人黨獨裁管治,要求改善工人工作條件。抗議被鎮壓,過千人受傷,一名13歲兒童被殺,標誌著波蘭共產政權治下首次大規模反政府運動。之後波蘭工人運動此起彼伏,在地下從未終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