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4日星期二

「中美自貿區」:G2時代的夢想

隨着美國特朗普政府對華政策回歸務實,之前可能成為衝突泉源的中美雙邊貿易問題,反而可能成為中美關係的突破點;學界甚至開始醞釀「中美自由貿易協定」(FTA),研討成立「中美自由貿易區」的可能性。

中國製造業最受惠

從中國立場出發,中美自貿區的誘因並不少。根據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全球貿易研究項目的預測,如果中美自貿協定成事,至2025年,中國每年的額外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有望達到2.4%,對美出口有望增加3.8%、進口增加4.8%;受惠最大的是製造業,尤其是服裝、交通機械製造等,中國在這些行業的產能也會有所提升。

另一個誘因是高端技術的轉讓。美國基於知識產權、國家安全等理由,一直在高端技術領域對中國嚴格管制,如果兩國通過清晰的自由貿易協定,美國對華資涉及技術轉讓的細節規範,既可保障美方,又可避免「一刀切」對華技術封鎖;中國企業接觸美國高端技術,才有切入點。

在戰略層面,奧巴馬時代的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本來被寄予厚望,但雙方多輪談判都是各自表態、不見實際成果,頻繁而毫無成效的對話機制,反而進一步加劇中美的戰略猜忌和不滿。如果中美自由貿易協定開始談判,雙方聚焦政策細節,反而可能增加戰略互信,從而穩定中美的「G2新型大國關係」。

然而中美自貿協議對中國的風險,同樣不宜低估,特別是理順「對外開放」和「經濟改革」的關係。中美兩國的經濟發展階段不同,優勢產業也有區別,美國在服務業、高端技術比中國有競爭力,如果中國對美國開放市場,國內企業就被正面挑戰,這和中國近年希望以「內聯網」帶動創投經濟的國策背道而馳。單是中國電影市場被荷里活壟斷,國產電影往往不敵,已經讓政府憂慮,何況整個互聯網經濟、電商等持份更大的業務?

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服務業,情況也相似。中國金融企業在過去數十年的發展,一直享受政策保護,與各級政府部門之間關係複雜,如果與美國達成全面自由貿易協定,要求中國去除保護政策,對目前內地金融業而言,未免風險太大。出於對既得利益的保護,中國大企業往往遊說政府堅持保護政策,這會為中美自貿談判增添巨大阻力。基於同樣原因,中美自貿談判和維穩,也是格格不入,互聯網、金融服務業都是例子,怎樣一張一弛,目前尚未有方案。至於美國國內的反應,明天再續。

小詞典:特朗普對華經貿政策

去年特朗普貫穿大選的一個論調,是「中國應當為美國製造業崗位流失負責」,他多次說當選後要宣佈中國為「匯率操縱國」、對中國的出口商品施加懲罰性關稅等。但他當選後,以主張對華務實聲音逐步佔上風,5月習近平訪美期間,中美就數個涉及雙邊經貿問題的議題簽署了一份初步協議。相較於奧巴馬時期中美數輪「戰略經貿對話」未有達成實際成果,特朗普政府的中美經貿關係,反而已有所進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